生态建设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影响研究——以无定河为例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w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控制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陆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工程建设,各项生态系统服务显著提升。但生态建设措施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流域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也存在协同和权衡。厘清生态建设措施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程度,兼顾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多元生态效益,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与提升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因此,本文选取无定河流域作为研究区,选用InVEST模型对流域的碳储存、产水和土壤保持服务进行模拟,并基于流域下垫面状况构建生态建设情景,定量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对不同生态建设措施的响应,辨析不同年份/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空间差异。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8年间,草地和耕地为无定河流域内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流域总面积的70%以上。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显著,转入转出方向主要集中发生在耕地、林地、草地与建设用地之间;景观格局变化相对稳定,景观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加,但景观斑块的形状逐渐规则化,分布逐渐均匀化,且自然生物多样性和景观丰富度增加。梯田/淤地坝建设主要集中流域西南部河源区与东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2)2000-2018年间,无定河流域碳储量呈现快速增加后稍有减少的态势,且空间分布上自西北向东南明显增加,不同土地利用碳储量由大到小为:草地>林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建设用地。产水量呈现明显的增加,且空间分布上自西北向东南明显减少,不同土地利用产水量由大到小为:未利用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林地>水域。土壤保持总量同样明显增加,且空间分布上自西北向东南明显增加,不同土地利用土壤保持量由大到小为:草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水域。生态系统服务多功能区面积占全区的14.480~16.186%,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和西南部边缘处,可提供高水平、稳定、连续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3)不同生态建设情景下,无定河流域碳储量由大到小为:S3>S1>S2>S0,产水量为:S2>S0>S1>S3,土壤保持量为:S3>S1>S2>S0,碳储存和土壤保持服务表现为自西北向东南有明显增加,产水服务与之相反;各生态系统服务在流域中部及南部区域空间变化更为明显。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协同程度由大到小为:S3>S2>S1,且起主导关系的始终为碳储存与土壤保持服务之间的协同关系,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协同中部权衡;碳储存与产水服务之间在全流域整体表现轻度权衡关系;产水与土壤保持服务权衡关系分布面积明显大于协同。生态系统服务间均无强烈权衡作用,小部分区域协同度高。
其他文献
反向电渗析(RED)是一种基于离子交换膜的产电技术,通过控制浓缩电解质溶液中的自由离子有选择的迁移至稀释电解质溶液中的特点来产生可持续的电能。由于实验测量方法和外界条件改变单一的限制,目前对于RED膜堆的产电特性的研究缺乏全面的电化学特征参数支撑,无法进行较为完整和系统性的比较。特别地,发生在离子交换膜表面的浓差极化现象对RED膜堆产电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也没有深入开展。此外,以往针对RED膜堆的研
学位
水资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之一,我国水资源具有水资源量不足、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等特点,为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兴利除害目标,建国以来,我国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极大缓解了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问题,有效降低了洪水等水害危机,与此同时,所引起的生态问题也逐渐显著。基于此,本文以石头河水库为例,建立水库生态调度模型,研究水库生态调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为:(1)分析了石头河水库入库断面—鹦鸽站径流特
学位
径流预测是水资源管理、水电站安全经济运行、水库优化调度等众多水资源利用决策的关键,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流域的降雨、产流、汇流、蒸发等水文特性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径流序列呈现高度的非线性和随机性特征,对实现径流序列的科学分析和预测提出了巨大挑战。本论文针对径流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及对环境动态变化的适应性,立足于响应动态变化特征,借助“大概近似正确”理论将确定性的点值转变为可行的区
学位
径流模拟需要依靠密集的水文监测站网提供的水文监测资料。尽管陕西省加强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对水文站网进一步加密,但仍存在水文站点分布不均,站网密度偏低,流量资料收集难等问题,严重影响水文信息的收集及水文模拟工作。秦岭北麓地区是关中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补给源地,对关中地区特别是省会西安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秦岭北麓西安段为研究区,具体选择大峪、涝峪口、秦渡镇、马渡王
学位
干旱对植被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气候变化环境下,干旱使植被和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丧失,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植被有重要的固碳作用,陆地生态系统将在未来继续发挥碳汇作用,而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双碳”发展目标的关键手段。因此,生态干旱研究已引起众多国家和地区关注。以植被覆盖度为主要研究要素的生态干旱呈现出非线性和复杂性,目前仍然没有被广泛接受的生态干旱监测指标。准确表征生态干旱具
学位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的装机容量将不断增长。风、光电固有的波动性和随机性为其并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水电调节能力强且运行灵活,是非常理想的调峰电源,将水电与风、光电打捆上网,可有效对冲风、光电的随机波动性。因此,实施水风光多能互补,开展水风光多能互补系统的中长期调度研究,对提升互补系统长期运行效益、降低短期运行风险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黄河上游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互补基地为研
学位
“双碳”目标的提出,加速了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进程。随着能源体系中新能源渗透率不断突破新高,灵活性电源与新能源之间缓不济急的矛盾,加之电力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的调度运行同时面临着新能源消纳与跨区域送电的双重挑战。如何高效利用电力系统中现有灵活性电源的调峰能力,促进区域间调峰资源共享,提高能源基地整体的经济效益,是清洁能源基地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以雅砻
学位
作为引汉济渭和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以及重要的梯级水库开发流域,汉江上游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该地区供水-发电-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明显。社会水文学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社会水文模型能够模拟出变化环境下的系统演变过程,是研究“人-水”耦合变化的重要工具。本研究以汉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定性分析供水、发电、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将社会水文系统进行概化并识别出系统变量,依据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本构方程。
学位
近年来,为给予抗旱工作以提供理论支持,深入理解水文干旱的形成与恢复,气象到水文干旱的传播相关研究逐渐深受关注。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序列视角,鲜有从事件、状态等视角的深入研究。多视角探讨方法,可以层层剥笋,逐步深入分析干旱传播过程,探究其传播机理,更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基于气象干旱的水文干旱早期预警系统。本文以干旱频发、水资源短缺的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
学位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利行业也在向着“智慧水利”的目标前进,径流预测作为传统水文计算的一部分,走上信息化之路是必然的,但是目前的径流预测系统存在着难以更新和添加新模型的问题,使得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学术研究难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因此,设计并开发出一个拓展性强、灵活性高的径流预测系统,对降低预测工作人员的学习成本、提高径流预测的效率和准确性,服务于实际径流预测作业的意义甚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