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脑梗死与脑胶质瘤均是临床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其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典型病例依据其临床特点及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常规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方法即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但是有时当临床病例不典型时,由于脑梗死不同时期的演变及脑胶质瘤弥漫性生长的特点,使脑梗死与脑胶质瘤之间往往有相似的形态及信号特点,尤其是亚急性期脑梗死与低级别脑胶质瘤之间相鉴别时,单纯依靠常规磁共振检查容易造成误诊,从而影响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影像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形态学层面,功能成像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其中磁共振波谱是目前对人体内化学物质的含量进行直接检测,并可在活体上对细胞代谢的变化进行详细观察的唯一一种无创性的技术,在临床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的]:探讨二维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multivoxel 2D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2D 1H-MRS)在亚急性脑梗死与低级别脑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及22例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进行了常规磁共振检查及2D 1H-MRS检查。所有患者均首先行CT检查,除外脑出血。脑梗死患者选择发病时间在3天至2周之内,在常规MRI平扫后行2D 1H-MRS检查,除外面积较小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最终诊断经过临床治疗或随访证实。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断均经过手术后病理证实,除外病理结果为其它颅内肿瘤或较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22例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中,20例是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后行2D 1H-MRS检查,另2例拒绝行MRI增强扫描,在MRI平扫后行2D 1H-MRS检查。观察亚急性脑梗死与低级别脑胶质瘤常规MRI病灶特点及2D 1H-MRS胆碱峰(choline, Cho)、肌酸峰(creatine,Cr)、 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N-acetyl asparte,NAA)与对侧或邻近相对正常脑组织比较发生的变化,并观察有无明显的乳酸峰(lactate,Lac)或脂质峰(lipids,Lip),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包对两组患者Cho/Cr、NAA/Cr、NAA/Cho比值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例亚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在常规MRI扫描序列表现为T1WI呈大片状或斑片状低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或略高信号,弥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等或高信号,信号较均匀或欠均匀,边界清晰或模糊,未见明显病灶周围水肿,其中有2例表现有轻度的占位效应,与对侧或邻近相对正常脑组织比较2D 1H-MRS表现为Cho峰呈轻度降低或升高,NAA峰不同程度降低,Cr峰的改变无规律性,Cho/Cr升高或降低、NAA/Cr降低、 NAA/Cho降低,其中12例可观察到不同程度升高倒置的Lac双峰,2例观察到明显升高的Lip峰;22例低级别脑胶质瘤病灶在常规MRI扫描序列表现为片状或团块状长或略长T1、长T2信号,DWI呈等、低或高信号,信号常不均匀,9例示不同程度占位效应及病灶周围水肿,增强扫描呈轻度斑片状强化、不规则强化或无明显强化,2D 1H-MRS表现Cho峰不同程度升高,NAA峰不同程度降低,相应的Cho/Cr升高、NAA/Cr降低、NAA/Cho降低,未见明显升高的Lac峰及Lip峰。统计结果显示Cho/Cr、NAA/Cr、NAA/Cho三个比值在亚急性脑梗死与低级别脑胶质瘤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急性脑梗死与低级别脑胶质瘤的2D 1H-MRS改变具有差异,在二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有效地提高影像学诊断脑梗死及脑胶质瘤的正确率,降低误诊率,另外2D 1H-MRS检查使在生化代谢水平分析病灶特点成为可能,为临床全面的评价病灶、判断预后、从而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