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掺杂镍钴基电极材料制备及高稳定柔性全固态超电器件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发展,对储能器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超级电容器凭其独特的高功率密度在新一代储能器件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与电池相比,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较低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为提高能量密度,电池型电容的材料被大量研究并应用于超级电容器。例如镍钴基电极材料由于具有高比容量被广泛研究,但是其储能过程需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欠电位化学吸脱附,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结构塌陷,因而循环稳定性较差。目前,诸多改善镍钴基电极材料循环稳定性的方法中,Al掺杂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是常规的均相共沉淀法会因Al元素与其他元素沉淀不同步而发生成分偏析,不易控制。有鉴于此,本文发展了一种快速沉淀法用以制备Al掺杂镍钴基电极材料,用以提高电化学循环稳定性,该策略可以克服镍钴基材料Al掺杂的成分偏析或者掺杂失败问题;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表面硫化获得了高性能的镍钴基正极材料,并进一步组装了柔性器件,验证了其实用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快速共沉淀法制备α型Al掺杂的镍钴基氧化物(NiCoAl-LDH)纳米薄片,实现Al3+的有效掺杂,并进行表面硫化,增大材料本征活性。研究了不同Al掺杂量以及硫化对材料形貌、结构的影响以及生长机理。Al掺量为10%并进行表面硫化的样品(S-NCA0.1-LDH)的电化学性能最好,在1 A g-1电流密度下的比容量为727.1 C g-1,在20 A g-1电流密度下的比容量仍有556 C g-1,表明其拥有较高的比容量和优异的倍率性能;在10 A g-1的电流密度下进行10000次完全充放电的循环性能,容量保持率为95.1%,循环测试前后的形貌和晶体结构均无明显变化,表明了该材料很好的结构稳定性。(2)以S-NCA0.1-LDH为正极材料,商用AC为负极材料,KOH掺杂的PBI膜为电解质组装全固态超级电容器,研究了正负极质量比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在器件的负正极质量比为1.5时电化学性能最好,其电压窗口可达1.8 V无明显副反应发生,在450 W kg-1的功率密度下,能量密度达82.2 Wh kg-1;在18000 W kg-1的功率密度下,能量密度仍能达到42 Wh kg-1。测试了器件的柔性性能,在弯曲半径为0.5 cm和0.25 cm以及对折的情况下,比电容损失率均在10%以内,表现出良好的柔性性能。最终用器件点亮了LED面板灯,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3)以快速共沉淀法制得的NiCoAl-LDH为核,外层包覆Ni(OH)2制备了高镍含量高稳定的镍钴基电极材料(Ni(OH)2@NiCoAl-LDH,其形貌为纳米圆球组成的笼状。当电流密度为1 A g-1时其比容量为614.6 C g-1。同时,Ni(OH)2@NiCoAl-LDH电极材料在10 A g-1的电流密度下进行5000次完全充放电容量保持率为90.5%,表现出优异的的循环稳定性,表明此方法制备高稳定的高镍含量材料是一种可行策略。
其他文献
最近十年内,锂离子电池有了显著的发展,且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子产品、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然而人们对于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锂资源匮乏的问题也日趋严重。钠离子电池由于其与锂离子电池相类似的工作原理以及丰富的地壳储量等优点被人们认为是锂离子电池的替代品之一。同时,为了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人们用钠金属负极代替商业化的硬碳负极。然而,钠金属的强还原性会导致金属负极界面不够稳定,通过电解液体系的优化
伴随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用户用电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电力系统负荷侧的需求弹性和可调度能力不断彰显。在此背景下,配电系统格局及架构发生了改变,主动配电系统也得到了逐步的发展。如何应对主动配电系统用电方式多样化为电网带来的随机不确定性,以及如何挖掘弹性环境下用电主体参与电网调度带来的潜在效益,成为主动配电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为此,论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首先,对主动配电系统调度管理模式和
锂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比容量,高的放电电压,无记忆效应,自放电率低,可快速充放电和高的安全性等优点。锂离子电池性能主要由负极材料决定,研究具有高比容量,长循环寿命的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成为研究热点之一。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易于修饰等特点;二维MOF纳米材料可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且可有效缩短其作为电极材料的离子扩散路径,因此二维MOF纳米材料成为热门的新型锂离子电池负
锂离子电池(LIBs)由于其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小以及无记忆效应等,在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电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合理设计和合成性能优异的电极材料至关重要。二氧化钛(Ti O2)价格低廉、安全性高以及在充放电过程中较小的体积变化(<4%)被认为是极具有发展前景的负极材料。但是Ti O2材料自身较低的锂离子迁移率和电子电导率等本征缺陷限制了其应用。本论文以Ti
储能技术在促进能源生产消费、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网比例、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全球绿色能源革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战略《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重点扶植对象之一的全钒液流电池,以其寿命长,容量大、安全可靠、清洁无污染等优点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储能系统中,而与功率型储能进行组合后的混合储能系统,极大地降低了运行成本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巨大能量和快速响应的双重需求,因此对其展
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风力并网发电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电子并网接口系统日趋于高比例化,电网逐渐呈现极弱网的特性。极弱电网下风力发电系统的稳定运行主要取决于风机变流器的稳定控制,在极弱电网下,变流器与极弱网的交互作用严重威胁到系统的稳定运行,并限制了功率传输大小,是导致系统失稳的主要原因。本文以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中的风机变流器在极弱网(SCR=1.5)下的稳定运行控制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本文
随着负荷侧大规模储能、柔性负荷及主动配电网等技术与装置的发展与建设,未来电力系统负荷侧的特性势必发生很大变化,其需求弹性和可调度能力必然不断彰显。另一方面,深度调峰技术的应用使得电源侧主体的可调度能力与范围亦将进一步增加,电源侧的调度弹性将逐渐突出。鉴于以上两点,源荷双侧弹性资源的广泛分布是未来电网的关键特征,充分挖掘与利用源荷双侧的弹性潜力,有机动态协调供需关系,是提高电力系统新能源消纳能力、提
氮氧化物NOx的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之一,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在保护大气环境和能源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钒钛体系的催化剂低温脱硝效率低且含有毒物质钒,因此,寻找具有优异低温SCR活性的催化剂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以锰氧化物为主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钴锰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了不同Co/Mn比、不同煅烧温度对催化反应的影响。通过对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对其催化活性差异的原因作出初步探索。接
孤岛微电网系统中,频率和电压的动静态性能是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然而,由于各种未知模型的商业变流器的接入、供电及负荷设备的频繁投切以及网络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微电网系统模型具有不确定性和时变性的特点。针对传统PI二次电压频率控制策略存在的模型适应性较差、基于参数化预测模型的模型预测二次调节控制策略存在的系统机理建模复杂、在线更新困难、定阶非机理建模难以适应全工况建模需求以及参数化预测模型求解复杂等问
电流控制型并网逆变器由于发电效率高、并网电能质量好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大规模新能源发电一般远离负荷中心,通常需要经过长距离线路和多级变压器进行输电。因此新能源发电单元接入点(point of generating unit connection,PGUC)存在一定的等效电网阻抗。又由于新能源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其输出功率不断变化,导致PGUC等效电网阻抗也不断变化,从而使电网呈现短路比(sh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