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illamide生物碱的合成及其对淡水水华藻的杀藻活性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c2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因环保事业相对发展滞后,造纸、纺织、印染、乡镇企业等将大量的工业污水排入江河湖泊,造成相当大的污染。水是生命之源,与人类的生活最为密切,因此也受到了最为严重的污染。20世纪70年代以来,淡水藻水华现象开始在巢湖、太湖、滇池、东湖等淡水湖泊中大面积暴发,而且近年来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国家财政每年都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治理湖泊水华。  海洋天然化感物质Bacillamide1,2,3,4系列以及Neobacillamide A、Microbiaeratin1、2生物碱由海洋嗜热细菌以及芽孢杆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出来,文献报道显示其对赤潮生物腰鞭毛虫藻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本文介绍了Bacillamide1,2,3,4以及Neobacillamide A等系列海洋化感天然产物的合成策略,设计开发了一条简单易行的合成路线,以L-丙氨酸为起始原料,以60%的高产率合成重要中间体R-2-(1-氨基乙基)-噻唑4-甲酸,以40%左右的总产率合成最终衍生物。通过分析其构效关系,基于Bacillamide4、Neobacillamide A为母体结构进一步通过官能团修饰、结构多样化改造,合成了系列的衍生物及其盐类,以期能够筛选出高活性的抑藻剂。  我们建立了针对铜绿微囊藻、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等三种淡水水华藻的高通量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并分别测定了系列化合物对三种藻的生物活性。初步探索了Bacillamide类化合物对藻类的可能的抑制机理。  无机Cu2+杀藻剂因其重金属残留时间长、对水生生物高毒性等问题已不再使用,其对不同藻类的EC50约为1.5 mg/L,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杀藻剂扑草净对不同淡水藻的EC50约为3~10mg/L,我们课题组合成的Bacillamide类系列衍生物有数十个对三种藻的抑制活性达到了0.1~1mg/L,因此我们相信其完全具有开发成为商品化杀藻剂的潜力。
其他文献
多杀菌素已在世界范围内表现出对多种靶标害虫不同程度的抗性,甲维盐的抗性虽然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但较高抗性产生的潜在风险较大。将多杀菌素与甲维盐复配使用可有效地减缓
本文把清末民初的新闻活动分为合法的新闻活动和非法的、革命的新闻活动两类。通过对这两个时期的新闻法规等的文献研究,以及对《大公报》的内容分析,证明这两个时期新闻界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