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由于服役环境条件恶劣、荷载作用形式复杂,在役混凝土工程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劣化。损伤检测可以准确掌握混凝土结构或受力构件的损伤位置、损伤程度和服役状态,在结构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木工程领域已有多种较成熟的无损检测方法,但总体而言适合于结构简单、损伤特征清晰的情况。对于复杂的结构而言,特征提取难度较大,测试精度不高。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和深度学习的发展,人工智能等方法为求解损伤问题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YFC15119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服役环境条件恶劣、荷载作用形式复杂,在役混凝土工程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劣化。损伤检测可以准确掌握混凝土结构或受力构件的损伤位置、损伤程度和服役状态,在结构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木工程领域已有多种较成熟的无损检测方法,但总体而言适合于结构简单、损伤特征清晰的情况。对于复杂的结构而言,特征提取难度较大,测试精度不高。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和深度学习的发展,人工智能等方法为求解损伤问题中结构响应与参数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对于混凝土内部损伤的识别研究,以往的工作大多还停留在损伤模态与特征的提取层面,通过预处理将损伤指标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而不是直接从数据中学习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直接学习损伤特征,目前利用二维卷积神经网络和数字图像相关方法进行混凝土内部损伤的研究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本文面向混凝土结构内部损伤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卷积神经网络和数字图像相关的损伤检测和定位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YOLO算法搭建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并基于ABAQUS和Python制作了15000张受损混凝土构件表面位移云图作为网络训练和测试的数据集;通过对网络的训练与优化,得到一组验证集误差最小的超参数,加载该网络进行测试集的预测,将预测出的损伤位置与大小与测试集中混凝土损伤真实值进行对比,从而评估神经网络对混凝土损伤预测性能的准确程度。本文在完成基于有限元模拟结果的损伤识别检测的基础上,开展室内试验,将内部存在损伤的混凝土表面的位移云图输入神经网络进行预测,验证网络在真实损伤情况下的准确程度。试验部分共浇筑7根混凝土梁,浇筑中利用泡沫塑料块模拟混凝土内部损伤。加载过程中,利用DIC设备对混凝土表面的位移信息进行采集,通过计算得到混凝土表面位移场数据。最后进行数据处理,绘制位移云图,将其输入神经网络后获得神经网络的预测值并将其与真实值对比,从而验证神经网络对真实混凝土结构混凝土表面位移场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内部损伤情况的预测能力。研究发现,神经网络经过有限元数据训练后,对有限元模拟的位移云图测试集进行预测,针对混凝土梁损伤中心坐标的平均预测误差约为5%,对混凝土柱损伤中心坐标的平均预测误差约为4%;对混凝土柱研究了网络对有损与无损的分类能力,发现网络分类的精度很高,准确率和召回率均保持在95%以上。神经网络对混凝土梁试验读取的位移云图进行预测,对损伤位置和尺寸的平均误差约为12%。此外发现,使用弹性阶段其他荷载下的位移云图同样能取得接近的精度。这说明测试时无需受到训练时使用的荷载值的限制仍可取得较高的预测精度。其中,本文提出的三维交并比概念在应用过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损伤的定位能力相比于传统交并比提升约50%。本文是课题组首次开展基于平面分布信息的混凝土结构内部损伤定位系列研究,为后续结构健康监测等课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借鉴依据,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以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为基体的织物增强水泥基材料(Textile Reinforced-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TR-UHPC)能够充分发挥短纤维和连续纤维织物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UHPC的拉伸强度、改善其延性、增强韧性。同时纤维织物的使用能够提升纤维利用率,部分替代钢纤维,两者间协同互
双臂机器人具有类人手臂的结构,灵活度高,并且工作空间利用率较两个独立单臂有极大的提升,故使用场合非常广泛。本文围绕机器人建模以及关节驱动力矩,系统研究了冗余双臂型工业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协调拖动控制问题。以国产自主研发的双臂机器人为研究对象,讨论并设计出基于Linux+Xenomai双内核实时多任务平台的机器人控制软件,建立了运动学以及动力学模型。首先标定出双臂基坐标系并以单臂为例建立D-H模型。引
含液气固流态化技术在工业过程中有广泛的应用,此类工艺多要求液体在颗粒间形成均匀分布,从而达到设备稳定运行,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然而,液体总是从离散位置进入床层,局部的高液体含量促进颗粒聚团形成,在流化过程中聚团破碎,液体向干燥区域迁移,故液体在经过迁移过程后才能够达到均匀分布。因此,研究含液气固流化床内液体的迁移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实验方法,进行了湿颗粒的床层膨胀实验对床层内液体的迁移型态
钢结构桥梁是重要的生命线工程,但是发生地震后,钢桥常常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亟需提高钢桥的抗震能力。钢桁架是钢拱桥的重要抗侧力部件,其支撑直接影响着桁架的性能。采用耗能支撑加固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但是目前对于耗能支撑加固钢桁架的理论研究与相关试验处在初始阶段,没有深入的探讨支撑与主体结构的相互作用。因此本文选取钢拱桥中的一榀桁架作为研究对象,将不同类型耗能支撑应用于桁架进行试验研究,对比不同类型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结构形式日趋多元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的推进,也有力推动了木结构建筑的相关研究与工程应用。现代木结构建筑因其环保、节能等优点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并且涌现出了多种工程木产品。正交胶合木(CLT)作为现代工程木结构产品之一,因其层板正交组坯的特点,目前常用于楼板及墙体的建造。然而木结构的抗火性能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正交胶合
机器人为人类提供服务需要完成导航与搜寻任务,通常需要自主工作在动态变化的场景中。地图是机器人理解环境并与人交互的载体,服务导航任务的开展依托于合理的地图构建,而在地图中融入语义信息则可以有效提高机器人处理任务的能力。基于当前机器人服务导航中存在的环境理解不足、工作类型单一、路径生成不够智能等问题,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复杂室内动态环境下的层次化语义地图构建方法及对应的服务导航策略,提高了机器人完成服务导
视频监控是治安防控、公共交通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视频监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跨视场行人跟踪作为视频监控中的重要技术,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研究广域监控视频中的跨视场行人跟踪,将跨视场行人跟踪问题分解为行人检测、单视场行人跟踪和跨视场行人重识别三个子问题,并分别研究了它们的算法实现。在行人检测方面,本文研究了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行人检测方法。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与北京大学地级市层面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农户创业,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均会影响农户创业的概率。其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农户信贷可得性,使其获得创业资金,还可以通过推广电子支付使用和互联网媒介使用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金融能力,进而促进其创业。最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创
镁合金具有轻质高强和储量丰富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微电子器件和生物医药等行业。但镁材可加工性能差是制约镁合金进一步推广使用的主要瓶颈,这主要归咎于载荷作用下镁中基面滑移的发生概率明显高于非基面滑移和孪晶等缺陷。因此,如何调控镁材缺陷引起了广泛关注。另一方面,镁材孪晶种类繁多,孪晶相互作用机制复杂,目前,在纳米金属材料研究领域,愈发重视孪晶对材料力学性能提升的贡献,镁合金中晶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