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上海市政府发布《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环顾《崇明生态岛屿建设纲要》,我们发现崇明生态岛的建设关于动物的指标仅有全球种群数量1%的水鸟物种数一项。无尾两栖类作为重要的环境监测指标和生物物种,其生存状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崇明地区的自然条件,本研究通过此次调查,全面的了解崇明无尾两栖类的组成,生存条件及其与种内遗传关系,为崇明生态岛的建设出谋划策。本研究于2015年8月和2016年8月对崇明地区无尾两栖类的数量和生境进行了调查。并抓取无尾两栖类进行身体指标的测量和趾样本的采集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1)本研究共发现无尾两栖类6种1710只,分别是中华蟾蜍(B.bufogargarizans),泽陆蛙(F.limnocharis)、黑斑侧褶蛙(P.nigromaculatus)、金线侧褶蛙(P.plancyi),饰纹姬蛙(M.fissipes)和北方狭口蛙(K.borealis)。其中北方狭口蛙为首次在崇明地区发现;其中,泽陆蛙的数量占总数的68.7%,为崇明地区的优势种;城镇(town),公园(park),湿地(wetland),农场(farm)和有机农场(organic farm)五种生境类型中,有机农场的无尾两栖类生物多样性较高,且坡岸PH值和离岸1m植被是造成无尾两栖类的生物多样性存在不同趋势的重要原因。(2)泽陆蛙,中华蟾蜍和黑斑侧褶蛙的体质受到岛屿与不同年限的影响依次降低;泽陆蛙体质与坡岸植被结构负相关,中华蟾蜍的体质受坡岸和水体PH的正相关影响,而对于黑斑侧褶蛙来说毗邻样地基质会影响其体质。(3)崇明地区的泽陆蛙的遗传多样性最低,且远低于国内水平;黑斑侧褶蛙,金线侧褶蛙,中华蟾蜍,饰纹姬蛙和北方狭口蛙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相对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这种现象可能与崇明地区的无尾两栖类资源是在短时间增加有关;对泽陆蛙和中华蟾蜍来说,由于河流对其迁移的影响不尽相同,通过Ctyb和D-Loop序列得到的遗传距离结果相差较大。(4)构建NJ、MP、贝叶斯(bayes)系统发育树显示,上海地区的泽陆蛙来自于云贵高原北部延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扩散;中华蟾蜍符合从中国西部延大陆依次扩散到东北部,东部的一些谱系随后又回到西方的,这样的二次混合(The secondary admixture)的模式;上海地区黑斑侧褶蛙符合大陆黑斑侧褶蛙的进化模式,从大陆中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扩散;本研究中的金线侧褶蛙与江西和湖北共用单倍型,与福建、安徽、浙江和山东分在一枝,表明崇明地区的金线侧褶蛙与大陆地区遗传关系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