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众安全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数据库及文献的分析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众安全感”概念的引入,较好的适应了我国政府管理工作民生化的发展要求,同时也为社会管理工作在安全领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系统化、标准化的考察公众安全感的影响因素问题,对于规范我国的公众安全感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公众安全感调查工作对于发挥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有着重要意义。现有的公众安全感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对于公众安全感现状的评定大多仅限于条款式的、笼统的要求,无法真实、全面的反应公众安全感需求,不便于调查工作的展开。  公众安全感是评价安全社会的核心指标之一。公众安全感是社会各界对整个社会秩序状况感受的集合,它具有客观性、稳定性的特点,在评价方法上具有综合性,比单用违法犯罪等社会治安指标测评安全感的可比性更强。公众安全感是人们对自身安全感受的主观反映,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在评价社会秩序上又具有相对性,它与治安状序好坏并不完全成等比关系。在进行公众安全感的综合评价中,必须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公众安全感影响因素的具体指标。  为反映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变革和发展给人们心理安全感带来的安全感受的负面影响,我们对现有的“安全感”文献状况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集合出“公众安全感”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  对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上的243篇“安全感”学术文章(2000-2010年)进行文献计量学的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安全感研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登载文献的期刊种类较多、分布领域较广泛,心理学类期刊、社会类期刊、医学类期刊及各院校的学报上都有涉及;研究对象涉及到整个社会群体,其中特别以学生、企业员工和患者等群体为主;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安全感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上;合作研究相对较多,并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的大致趋势;普通高校成为相关研究的主要机构。  在文献计量分析基础上,本文还从“安全感”相关文献出发,围绕公众对自身安全感的主观感受与评价这一主题,进行了一定的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本文发现,公众对于公共安全的评价与治安安全感、居住安全感、工作安全感、社会安全感的评价高度相关。
其他文献
经济适用房制度作为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经济适用房在管理、分配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屡现媒体。目前学者多从
在现行法律制度下,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是土地城市化的唯一合法途径。在我国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进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土地权利意识的强化,大规模征地与低水平补偿的矛盾日
论文以高科技园区如何促进智慧产业集聚为研究导向,总结智慧产业集群演化、集聚模式等的研究进展,先基于信息产业的已有分类标准,界定高科技园区智慧产业集群的概念和产业分类;然后基于中关村科技园智慧产业2002—2016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中关村科技园智慧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和产业增长格局,以波特经典钻石模型为理论框架,细化分析演化过程背后的动力因素,得出高科技园区智慧产业集群的细分动力因素模型,继而以主要动
离心泵主要用于改变水的位能,其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如今这个追求更加高效的社会中,各大企业对离心泵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离心泵的叶轮构造复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体系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伴随着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国际化作为一种跨区域、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受到各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
当前,大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关注到更多舆情信息,公众参与公共事件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表达各自观点和诉求的能力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和管理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
乡村旅游被认为是山区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但即使在旅游山区,仍存在大量传统农村。论文以浙江省平阳县为例,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GIS与遥感技术相结合,选取典型旅游村水口村和农业村法洪村,从农户生计变迁、乡村土地利用转型、宅基地功能演变3个方面分析旅游特色山区乡村发展及其分化。结果表明:①生存型生计阶段(1949—1977年),法洪村和水口村高度依赖农业;组合型生计阶段(1978—2013年),两村由单
针对我国现阶段住房市场持续繁荣以及城镇居民消费低迷这一现象,本文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以上海市2007年至2010年的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分析住房价格变动对于经济福利水
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功能地域形态,都市圈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论文以东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借助人口密集地区(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DID)、人口净迁入率、产业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等指标,系统梳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京都市圈人口集疏格局演化、人口流动时空变迁以及产业结构转换和空间重组特征。研究表明,从人口集疏格局来看,东京都市圈人口分布逐渐从"孤岛式集聚"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