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着"治病之圭臬"美誉的《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科杂病专著。伴随着中医药迈向国际舞台的铿锵脚步,《金匮要略》英译也日渐成为中医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研究课题。病证名作为理解《金匮要略》理法方药的基础,贯通《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以及管窥中医药特色文化的窗口,可以说是《金匮要略》英译过程中的"关键词"。诚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曾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1]"但病证名英译之难事,在于其命名年代之湮远,选用文辞之古僻,历史变迁之繁复,文化内涵之厚重。因此,应将病证词汇这一基础性元素作为攻克《金匮要略》英译难题的立足点和突破口。自上世纪翻译界掀起的一场"文化转向"风潮后,翻译活动逐渐从纯语言文字视角转向对语言所依托的政治、经济、地理、人文等外源性因素纳入考量范围。框架语义学作为语言认知的新兴理论,对以文化传播交际为目的的翻译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本研究从《金匮要略》全书中共选取病证术语75个,根据命名特征予以归类为症状体征、本质属性、形象寓意、特征组合四类,结合罗希文、阮继源两个英译版本,对其英译状况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来探讨框架语义学对《金匮要略》病证术语翻译的解释性,对翻译框架构建的指导性,以及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归约性,继而归纳总结出相应的翻译策略。研究证实,框架语义学对丰富中医翻译理论,拓展中医翻译思路助益良多,尤其在构建翻译思路、阐释翻译现象、规约翻译行为以及评判翻译质量等方面都具有明确的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