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妇女行经前后或经行期间反复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坠胀,或伴腰酸腰痛等症状,影响工作生活质量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痛经是临床常见疾病,到目前为止,由于各人的痛觉阈值不同,耐受程度差异很大,且缺乏准确测量疼痛程度的客观定量方法,国内外对痛经发病率的报道差别很大。据文献报道全球女性中有80%有不同程度痛经,其中约3/4影响工作生活质量,我国妇女的发病率约33.1%左右,其中13.59%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质量。近年国外报道女性痛经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已成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给妇女身心健康带来巨大伤害,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常见于初潮后6个月至1年内或排卵周期建立初期,多为功能性痛经;继发性痛经是由盆腔器质性病变所致,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宫颈狭窄、宫内异物等所引起的痛经。引起原发性痛经的因素有很多,西医主要认为是与子宫异常收缩、血中前列腺素释放水平过高引起子宫及血管痉挛性收缩的等内分泌因素,神经及神经递质、钙镁离子、免疫、遗传等因素以及不良精神情绪刺激、饮食起居不慎等密切相关。临床上治疗上着重于降低血中前列腺素、血管加压素、催产素等水平,抑制子宫收缩,采取口服止痛药或激素类药、手术等措施。历代医家都把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称为痛经。古代中医学无“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记载,表现为腹中包块有形可征,经行腹痛,月经不调等症状,同归属中医“癥瘕”、“痛经”、“无子”及“月经不调”的范畴。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气血受阻,经行不畅。有因实而‘不通则痛”,有因虚而“不荣则痛”,属于实者,或因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郁气滞、经血运行不畅;或因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邪,或嗜食寒凉生冷,以致经血凝滞不通。属于虚者,或素体阳虚,不能温运胞宫,胞宫虚寒,胞脉失养;或肝肾亏损,气血虚弱,经行血海更虚,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根据不同病因而产生辨证治疗、专方验方、针灸、穴位贴敷等不同的治法。本文重点叙述原发性痛经,主要从中西医理论角度对原发性痛经的概念、病因病机、证候分型、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归纳、总结,就近年来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概况进行了综述,并以益母颗粒为对照对龙血竭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分析、总结,表明龙血竭具有较好的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