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材评价研究与实践中,教师主体性缺失问题尤为突出,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专业能力和意愿都未得到有效确立,这从当前教材评价"静态为主、去情境化、无主体"的问题中得以窥见。问题背后反映了深刻的实体研究思维,以及实体思维指导下的"元素分析法"。20世纪以来,人类思维(包括教育学思维)正发生深刻变革,从追问世界和事物的"本源"或"始基"的"传统实体思维"转变为强调"主体"及其实践在"关系"中的主导地位的"实践思维"。反思并自觉融入这一思维范式变革,对把握当前教材评价研究特点与走向来说,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本研究以小学数学教材作为具体实例,从活动理论视角分析教材评价的内涵意蕴,探索教师评价教材的实践活动型态,从情境活动中提取、构建教师立场的教材评价标准。在确定了活动理论的分析视角之后,第四章以领军人物、研究中心、重要期刊为主线索,系统梳理了活动理论的历史脉络特征、方法论转向、以及来自不同领域的批判反思,进一步揭示活动的意蕴、以及活动赋予教材评价的独特内涵,这构成了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从活动系统模型来看,标准问题实质上是活动工具问题。教师通过"工具"接近目标和对象,达成活动结果。本研究从单位分析法出发,以列昂节夫的活动层级水平模型为基础,根据教材对象特性分别设计动作水平活动和操作水平活动。教材整体评价作为活动的典型动作,从整体上揭示教材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分项评价作为动作执行过程中的一系列具体操作,进一步呈现条件限制下个人观点与社会语言的调和状况,利用个人声音来充实教材评价标准内涵。在理解、分析、提取教师立场的评价标准时,本研究采用Garvin的8维度质量标准作为评价话语意义编码的参照框架。参照框架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研究品质。论文第五章以课程标准分析、教材评价典型案例分析、参照框架内涵分析等方式充分论证了参照框架对本土文化的适宜性、以及该框架与研究实践的一致性。确使本研究基于一个更为广泛、更具包容性的整体框架,将文本与应用整合、内容与教学整合、对象与主体整合,从教学实践角度来揭示教师评价认知与实践。论文第六章呈现了动作水平的整体评价活动分析过程和结论。整体评价活动以教材(章)节为分析单位,以教材评价日志为研究工具,上海市、重庆市、广州市、中山市四个地区的68名小学数学教师参与其中,生成103份教材评价日志。研究表明:(1)"耐久性"标准在日常教材评价话语中缺失;(2)"绩效"标准在教师评价话语中占有主导地位;(3)在教材评价话语中,"特征"标准内涵最为丰富;(4)教材"符合度"是"可靠度"的前提保障;(5)师生对教材"服务性"有着强烈诉求;(6)"美感"标准能进一步强化或削弱教材质量特征;(7)"感受的品质"是师生对教材质量的整体感知。论文第七章呈现了操作水平的分项评价活动分析过程和结论。操作水平的活动以教材的典型要素为分析单位,以问卷和访谈为研究工具,上海地区的32名教师参与其中,生成教材分项评价话语。研究表明:(1)在"绩效"标准上,容量是一个重要调节变量;(2)在"特征"标准上,教师基于课程标准构建评价认知;(3)在"可靠度"标准上,教师对规范性诉求最突出;(4)在"符合度"标准上,教师特别强调例题与习题的匹配度;(5)在"服务性"标准上,便捷性和适用性得到普遍关注;(6)在分项评价话语中,"美感"标准得到进一步充实;(7)趣味性是教师最关注的"感受的品质";(8)"耐久性"标准在分项评价话语中突显。论文第八章整合这两类活动结果,呈现了教师自评教材活动的内部符号工具及其内涵,并且从主体活动机制、工具中介作用角度提出以下结论:教师自评教材有其独特的活动机制、评价标准的侧重反映了教师在互动关系上的倾向性、评价标准可以作为促进活动转型性发展的起点。此外,本章讨论了评价话语的四项重要"矛盾"议题:第一,教师对教材版面设计之"留白"界定,以及"留白"背后揭示教材商品价值与教学价值的冲突;第二,教师对教材内容和资源编排之"配套"诉求,从中凸显教师对教材知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辩;第三,"教参"作为另一个标准在教材评价活动中展现的价值意蕴与使用限度;第四,在教材评价中,地区教育政策作为重要的"情境脉络"与主体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通过教材评价活动分析和标准构建研究,本章还提出促进主体与对象共建的发展建议,并从以下几方面提出研究反思与展望:理论代码应用澄清、参与者主体性反思、研究者身份反思、标准作为后续活动工具的可能性、进一步区分话语的活动角色、进一步突显矛盾的核心地位、从话语分析走向实践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