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一带,是我国6种麝科动物中种群数量最多的一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均列为濒危或易危物种。 2003年11月至2005年8月,利用“3S”技术,结合样带法、粪堆计数方法和问卷调查对林麝分布的历史和现状、现有种群密度、1990年和2001年两个时段林麝栖息地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以及景观格局与林麝种群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凤县林麝种群及栖息地恢复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结论如下: 1.通过景观格局分析发现,凤县现有的6个主要林麝栖息地均是以针阔混交林类型为主的自然生态景观,针阔混交林斑块为栖息地的优势斑块类型,面积均占栖息地景观面积的60%以上。6个林麝主要栖息地中,屋梁山自然保护区最大斑块指数(34.88 hm2)、平均斑块密度(2.6512个·km-2)和边界密度(30.88m·hm-2)均最大,平均斑块面积最小(21.61 hm2),从景观面积、斑块密度和边缘特征的角度看,该栖息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最高。 我们还发现,凤县林麝栖息地景观的多样性均较低,异质性均不高,优势斑块类型比较明显,香农多样性指数最大仅为1.1044,均匀性指数最大仅为0.6862。但斑块的连接性都较高,景观斑块较为集中,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指数都较大(97.172—98.188)。在斑块的几何形状上,屋梁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最复杂,自相似性最低,分维指数最高(1.615),平木栖息地景观最简单,自相似性最高,分维指数最低(1.5156)。 2.通过1990年和2001年两个时段卫星影像分析发现,凤县6个林麝栖息地的非林地面积(包括灌丛草甸及荒地斑块类型和耕地及裸岩裸土斑块类型)除平木、马头滩林场和辛家山栖息地变化不大外,其他3个栖息地均大幅增加,特别是三官殿栖息地和河口栖息地,分别增加了1144.95%和600.89%,屋梁山自然保护区也增加了257.71%。非林地面积的增加说明栖息地森林覆盖的减少,直接导致林麝栖息地的缩减和丧失,2005年凤县林麝的分布范围比上个世纪90年代缩减了1/5。 与1990年时段相比,2001年6个栖息地景观除河口栖息地外,其他栖息地的平均斑块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小,斑块密度则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各栖息地斑块的聚集度降低,连接度减小,几何形状变得更加复杂,相似性降低,景观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