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地扶贫搬迁不止是简单的人口迁移,还涉及同步解决就业与其他社会保障的复杂惠民工程,它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适应性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法,选取具有典型性与特殊性的武陵山区江口县易地扶贫搬迁周屯安置点作为研究案例,在分析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后,对该安置点搬迁群众适应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并做了细致研究。笔者通过多次走访水库与生态移民局、扶贫办、周屯安置区及搬迁群众原居地深入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与居住条件等多方面情况,对其安置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原居地自然环境恶劣,以滑坡与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多发,经济发展滞后,各类基础设施薄弱。因病、因灾致贫占据了搬迁群众的多数。选取社会适应与文化适应两方面作为研究内容。社会适应包括生产、生活、经济与社会关系四个方面:缺乏劳动力与技术的移民对于搬迁后调整的生产方式显得不适应,只能留在原居地发展种养殖业;搬迁后缺少土地耕种,很多移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改变了过去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迁入周屯安置区增加了进城务工机会,移民家庭收入来源变得多样化;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等多种因素影响,相当部分移民存在自卑心里,在安置地社会交往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与当地人交流交往甚少,移民之间由于经济状况大多相同,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交往密切。文化适应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教育、民间信仰五个方面。贫困致使移民生活较为拮据,但微田园一定程度解决了吃菜难的问题;搬迁后变为村寨与社区双从管理模式,移民还在不断调试自己来适应变化的管理模式;普遍对安置区提供的教育及医疗条件较为满意,改变了过去生病请人占卜的情况。周屯安置区在安置移民过程中既有成功经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经验包括“四定法”原则、“开创微田园”、完善的惠民政策,问题表现为生计与就业困难、技能培训效果欠佳、精神贫困及社会治安隐患、发展困难的村级集体经济、住房紧张等。为此提出了提升搬迁群众素质、提升政府运用政策能力、完善扶贫措施、构建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法律体系、培养移民主人翁意识等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