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易地扶贫搬迁周屯安置点适应性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y83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地扶贫搬迁不止是简单的人口迁移,还涉及同步解决就业与其他社会保障的复杂惠民工程,它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适应性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法,选取具有典型性与特殊性的武陵山区江口县易地扶贫搬迁周屯安置点作为研究案例,在分析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后,对该安置点搬迁群众适应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并做了细致研究。笔者通过多次走访水库与生态移民局、扶贫办、周屯安置区及搬迁群众原居地深入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与居住条件等多方面情况,对其安置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原居地自然环境恶劣,以滑坡与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多发,经济发展滞后,各类基础设施薄弱。因病、因灾致贫占据了搬迁群众的多数。选取社会适应与文化适应两方面作为研究内容。社会适应包括生产、生活、经济与社会关系四个方面:缺乏劳动力与技术的移民对于搬迁后调整的生产方式显得不适应,只能留在原居地发展种养殖业;搬迁后缺少土地耕种,很多移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改变了过去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迁入周屯安置区增加了进城务工机会,移民家庭收入来源变得多样化;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等多种因素影响,相当部分移民存在自卑心里,在安置地社会交往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与当地人交流交往甚少,移民之间由于经济状况大多相同,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交往密切。文化适应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教育、民间信仰五个方面。贫困致使移民生活较为拮据,但微田园一定程度解决了吃菜难的问题;搬迁后变为村寨与社区双从管理模式,移民还在不断调试自己来适应变化的管理模式;普遍对安置区提供的教育及医疗条件较为满意,改变了过去生病请人占卜的情况。周屯安置区在安置移民过程中既有成功经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经验包括“四定法”原则、“开创微田园”、完善的惠民政策,问题表现为生计与就业困难、技能培训效果欠佳、精神贫困及社会治安隐患、发展困难的村级集体经济、住房紧张等。为此提出了提升搬迁群众素质、提升政府运用政策能力、完善扶贫措施、构建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法律体系、培养移民主人翁意识等解决方法。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高校班级干部建设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代表性强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对干部个人魅力培养、性格的形成、处世行事的方法做了简要的阐述,对高校班级建设中如何去处理各种关系、开展班级活动及干部在班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做了一定的剖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我们进入大学无非是要在阅历、学历、能力这三个方面取得实质性的提升,而我们每年花费5000元左右的学费也不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开展农村中学历史教学,这是每位农村中学教师应该不断实践、探索、反思的问题。面对新课标的颁布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要切实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全面发展为目的已是刻不容缓,中学历史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启发者和培育者。  关键词:新课标 农村 中学历史 素质教育  一、农村中学
目的了解某地市级三级综合医院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病种成本及构成,为医院加强病种成本控制、实行单病种付费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以临床路径为基础,运用项目成本叠加法计算结节
面对高中英语跨文化教学普遍不受重视这一事实,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英、汉本身的差异,教师本身的局限性,学生文化知识的匮乏,英语教材的局限性等几个原因。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