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观光农业营销创新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kg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它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具有一定休闲、观光功能的农业新类型。休闲观光农业在中国发展于20世纪八十年代,其主要发展模式是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转型,吸引广大市民前来观光休闲,让市民游客能够在农村体验自然、感受农村生活。但国内研究学者们对这种新型产业的研究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无非是研究休闲观光农业的基本概念、如何开发农业资源,当然也包括一些关于该产业的相关市场研究和推广,如何布局等问题,缺少深层次的、系统性的研究,也不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本文着重从营销以及营销创新方面研究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并以镇江江心洲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为例。镇江江心洲拥有发展设施较为完善的传统农业基础,同时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区位优势明显,在政府推动上条件成熟,完全可以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从2002年开始,镇江江心洲就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对丰富的农业资源进行整理和开发,通过引导农户发展农家乐接待,包装优质的农副产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逐步改善交通汽渡条件,提高旅游通达度,加大停车场、道路交通、旅游标牌标识、公共厕所等建设,大力改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旅游节扩大江心洲的旅游知名度,向外推介江心洲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增加经济发展活力,带动农民增收,休闲观光农业得到了加快的发展。2008年通过国家AA级旅游度假区验收,在历任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下,江心洲在休闲观光农业上持续用智用力,争取融入镇江市、丹徒区旅游发展大格局中,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来助推本岛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整岛综合环境的优化提升,推动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征程中开辟了新路径。近两年来,镇江江心洲生态农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更加重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把江心洲定位为旅游岛、生态岛,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旅游文章,加大高效农业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土地流转,发展以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紧紧依靠农业的提档升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依靠农业的资源整合和招商开发,壮大休闲观光农业,并出台了诸多政策,大力引导和扶持休闲观光农业,在更大力度上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和状大,整岛呈现出具有江岛风貌与田园风光相融合的特色休闲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通过近几年对休闲观光农业的重视和投入,镇江江心洲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可供接待的场所、可供市民游玩的项目逐年增多,市场占有率也在逐年提高。但这并不是说江心洲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就很好,全面深入分析现状之后,还是有很多问题和不足,既包括发展定位、方向上的不统一,也包括发展项目、内容上的误区。江心洲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总体规划相对于基础建设来说,还很滞后;休闲观光农业规模较小;管理服务不规范;市场营销手段过于简单化,没有系统性。本文试图以镇江江心洲为例,从小处着眼,通过研究国内外好的经验和做法,找出该产业市场营销规律性问题,并据此深入查找江心洲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营销问题。问题摆出后,再运用国内学者常用的理论观点对所剖析出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分析,并根据江心洲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具体方案,以期促进镇江江心洲的休闲观光农业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本论文主体结构分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对休闲观光农业进行概述,解释休闲观光农业概念及特征等,简要概述国内外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历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背景、发展意义,对国内外休闲观光农业及其营销方面的研究内容和成果进行梳理,提出本论文研究的必要性;同时,摆出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理论支撑,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以镇江江心洲为例,对镇江江心洲的概况、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现状进行阐述,描述镇江江心洲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研究镇江江心洲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营销问题。第三部分,针对查找出来的营销问题,根据一般营销的影响因素,运用现有的理论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第四部分,提出镇江江心洲休闲观光农业营销创新的策略建议。最后是结论部分,对本论文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陈子昂是一位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诗人,他是充满文人气节的正直官员,正是这种风骨之力般的文人气节深刻影响了他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实践,最终形成了风骨说,对唐代
鲍德里亚与历史唯物论彻底决裂,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是从对“劳动”范畴的全面批判和解构入手的。但他对马克思劳动范畴的批判和解构,是建立在其对这一范
笔者结合商业美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针对加强试点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方法和思路,分析与总结该专业教学改革实
本文拟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和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三个方面来分析作品中塑造的要求人格独立、追求真正爱情、自我意识觉醒
职业追求性、专业化、独立性、语言思维性等是法律职业化的主要特征,掌握这些特征,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开展法律教育。当前,我国法律教育面临教育起点偏低,法律职业素质教育与其
作为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事件之一,“南京大屠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以一种被遮蔽的状态存在于国际历史记忆中,诸种势力的相互掣肘使得那段残暴的历史被漠视、被遗忘。1997年,华裔作家张纯如长篇纪实文学《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的发表改变了此种境况,其后,相关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大量涌现,“南京大屠杀”终于以一种高度自觉的创伤记忆书写的形式集体重现,并在2015年被联合国收录在《世界记忆名录》书册之中。
本文对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好小伙子布朗》进行了剖析,涉及到小说的创作意图即"黑暗的力量",这个视角揭示反映了人性的邪恶一面。小说还体现了清教思想,霍桑成功地给这个
<正>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随着国家教委体委提出的"阳光体育"行动,高校体育教师更应该积极参加教学教改,为增强国民素质做出自
本文拟用弗氏"本我、自我和超我"理论来解读《嘉莉妹妹》,揭示女主人公在本我意识的驱动下追逐名声、财富和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