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发病途径的不同,分为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Ⅰ型)与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Ⅱ型)两种,两种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改变也不同。p53基因是人类恶性肿瘤中最常涉及的抑癌基因,该基因突变则会导致肿瘤发生。BRCA1基因为乳腺癌-卵巢癌易感基因,其突变增加了乳腺癌及卵巢癌的发病风险。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及BRCA1在正常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Ⅰ型、Ⅱ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探讨p53及BRCA1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3~2007年病理科存档处子宫内膜癌术后石蜡标本共60例,不典型增生内膜15例,另选正常子宫内膜13例作对照,诊断全部经病理证实。患者术前均未经放、化疗,且不合并其他肿瘤。2、主要试剂与器材鼠抗人P53单克隆抗体,鼠抗人BRCA1多克隆抗体,SP试剂盒及DAB显色试剂盒,免疫组化常规试剂及仪器。3、实验方法本实验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石蜡标本切片,常规脱蜡至水,H2O2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热修复,正常血清封闭。分别滴加p53和BRCA1一抗,4℃过夜。滴加生物素标记的二抗,滴加辣根酶标记的链酶卵白素,DAB显色,苏木素复染核。脱水,透明,封片。显微镜下观察,选取典型部位统计并拍照。二者均以已知阳性的乳腺癌标本组为阳性对照,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4、结果判定p53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BRCA1蛋白定位于细胞浆,以细胞浆或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染色定为阳性。按阳性细胞百分比及染色强度进行评分。5、统计应用SPSS 11.5进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组间比较采用x2分割进行统计。结果1、p53的表达p53随着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下降而蛋白表达增加(P<0.05)。癌组阳性表达率要高于非癌组(P<0.05),在Ⅱ型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虽然较高,但和Ⅰ型子宫内膜癌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等无关。2、BRCA1的表达BRCA1蛋白在浆液性乳头状子宫内膜癌(UPSC)组织中的表达率(58.3%)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等均无关。3、p53与BRCA1的相关性统计结果显示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3与BRCA1二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相关性不显著(r=0.098,P=0.458)。结论1、突变型p53基因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并与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相关,随着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下降,表达增加,可作为评价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的指标应用于临床。2、BRCA1在浆液性乳头状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BRCA1可能参与了浆液性乳头状子宫内膜癌的发生。3、p53与BRCA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不存在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