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了解我国部分地区女性常见生殖道感染中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性阴道炎(T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患病情况、HR-HPV感染情况及其可能相关危险因素。2.探索常见生殖道感染中BV、TV、VVC与HR-HPV感染间的相关性。3.对目前阴道微生态体外诊断方法功能酶学联合镜检法及实时荧光定量法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国家农村地区“宫颈癌筛查”计划开展,研究人群依据宫颈癌患病负担进行选取,其中普通人群选取于云南省新平县,宫颈癌高危人群选取于山西省武乡县。整体研究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通过对两个研究现场入组女性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取可能危险因素信息,并同时对常见生殖道感染中BV、TV、VVC及HR-HPV感染进行检测,了解常见生殖道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并探索BV、TV、VVC与HPV感染间的相关性。第二部分,基于山西省武乡县宫颈癌高危人群进行,对所有入组女性的阴道分泌物进行功能酶学联合镜检法及分子生物学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对比两种检测结果的一致率,并依据与HR-HPV感染相关性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分析中,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检验水准设为α=0.05。研究结果:1.普通人群女性常见生殖道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基于云南省新平县普通人群女性进行常见生殖道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女性常见生殖道感染中BV、TV、VVC患病率较低,分别为17.1%,1.2%,15.1%,HR-HPV 感染率为 5.7%。经与入组女性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可疑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BV组间民族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V组间婚姻状态、吸烟与饮酒史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VC组间避孕方式、是否绝经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itic回归中,结果显示差异不再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HR—HPV感染,在本人群中发现TV与HPV发生存在正相关,其 OR 及 95%CI 为 16.415(3.072~87.702)。2.宫颈癌高危人群女性常见生殖道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基于山西省武乡县宫颈癌高发地区以肉眼观察怀疑患有阴道炎者女性为研究对象进行常见生殖道感染可疑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V、TV均显示避孕方式的组间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VVC中显示,教育程度、饮酒否、月经期时长、月经周期规律否、绝经否在组间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将以上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itic回归中,结果仅显示饮酒与VVC存在正相关,其OR及95%CI为2.725(1.163~6.381)。在对HR—HPV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显示,月经期时长、月经周期规律否、是否绝经、外阴清洗频率及近两年性伴侣个数显示在HR-HPV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将以上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itic分析后,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阴道微生态体外诊断方法学比较本研究第二部分针对阴道分泌物采用了功能酶学联合镜检法及实时荧光定量法两种诊断方法。针对BV、TV、VVC检出率,前者结果显示为21.4%(109/510)、16.5%(84/510)、15.5%(79/510),后者为 52.9%(270/510)、17.3%(88/510)、13.5%(69/510)。经一致率对比分析,针对BV,两种检测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一致率较低,为63.7%。而针对VVC和TV,两种检测结果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一致率较高,分别为80.3%,78.8%。经与HPV感染相关性分析,功能酶学检测结果显示BV、TV与HPV感染存在正相关,而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结果仅显示BV与HPV感染存在正相关。研究结论:1.不同人群女性常见生殖道感染(BV、TV、VVC)及HR-HPV的感染率存在差异,其间相关因素分布也不尽相同。2.阴道微生态评价尚需将临床症状体征与体外诊断学结果相结合,单纯肉眼观察会导致误诊或者漏诊。3.针对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功能酶学联合镜检法与实时荧光定量法间存在一定差异,是否存在较为高效可靠且准确率较高的阴道微生态评价方法尚需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