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是产生于纳雍县猪场乡新春村小花苗支系中,在黔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支苗舞奇葩。自上世纪80年代登上艺术舞台以来,就以服饰鲜艳、动作粗狂、曲调高昂、难于模仿而著称,深为民众所喜闻乐见。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样式,“滚山珠”创下了诸多的辉煌与荣耀:从民间山野“滚”向都市舞台,从中国演到欧美,于国内外频频展演,获奖数十项。国家文化部称其为“贵州高原的明珠”,并成功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演员祝英也被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滚山珠”产生于苗族大迁徙的历史过程中,活跃在结构严密的苗族社会内部。具有娱乐、审美、交际、教育等功能,是与苗族人民生产、生活、生存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形式,它影响着人们的婚恋、家庭、习惯等。 本文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应用相关理论,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滚山珠”的艺术特征,揭示其赖以产生的历史、社会、生态基础,深入探析它的功能价值,了解其现状,试图探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路径。 文章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和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相关概念的界定,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所用理论及资料来源;第二部分介绍了田野点的社会概况和“滚山珠”概貌;第三部分详写“滚山珠”赖以产生的历史、社会、生态基础;第四部分描述“滚山珠”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第五部分写“滚山珠”的变迁与传承;第六部分是“滚山珠”的开发保护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思考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