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每年对我国7至22岁的在校学生进行一次的体质健康状况调查,并以此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通过监测网络,掌握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及其发展动态,为制定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科学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上海市也相应建立了相应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监测工作制度。可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已成为各学校的一项常规性工作。但是如何评价监测效果成为摆在当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为建立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德尔菲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借鉴经典的柯克帕特里克评价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特点,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案例对指标体系进行应用检验。研究结论:(1)本文在借鉴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理论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由5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一级指标包括“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和“组织效益层”5个层次。其中,反应层中包括5个二级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生对体质监测的认知和态度。学习层中有7个二级指标,用来评价“学生从体质监测中学到了什么”。在行为层中的3个二级指标用来评价“通过参加体质监测,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是否发生了变化”。在结果层,通过3个二级指标来评价“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变化是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构成了。最后,在组织效益层中,用4个二级指标评价“学生认为学生体质监测组织对社会贡献情况”。(2)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和梅陇中学对该评价指标体系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该指标体系实现了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效果的量化评价,其评价结果表现为评价分值和评价等级两种方式。希望本评价体系能够在实践应用中得到更广泛地检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