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使用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rifcumt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以农村土地流转和使用权制度演变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对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以后,处于城乡统筹发展时期的农地制度进行了重点研究,对出现的土地流转向业主集中的农地经营利用方式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农地使用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农地制度建设与创新的方向。制度创新对我国传统农业改造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家庭承包经营以后,农户土地利用呈现出分散化和细碎化的小农经营状态,土地报酬递减,土地经营效率不高。农地使用制度变革对改善农地经营状况、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农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有利于带动耕作方式、规模经营、土地租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这种变化本身也可以推动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在土地利用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本论文立足于中国农村土地,通过对不断演进中的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探寻有利于农地经营效率提高和集体、农民的农地权利保障的农村新型土地经营利用形式。论文基本内容为:第一章“农地制度相关理论及国内研究现状综述”,农地制度研究是既古老又全新的命题,一直为经济理论研究者所关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所涉及的内容各不相同,因此农地制度研究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特点。从经济史的角度认识经典作家的农地观点,厘清农地理论的历史线索。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农地思想,在当今中国农地使用权制度变革中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制度变革理论框架的研究,有利于在对农村农地使用权制度变迁趋势研究中获得相关理论的支撑,并对本研究所涉及的一些相关概念和名词进行了理论解释。综合研究分析当今学术界的农地观点,将本论文分析置于现实研究环境,吸取前人有益的研究结果和经验,对完善本论文研究是有益的。第二章“我国农地制度的历史演进与农地使用制度现状分析”,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土地制度的宏观演变过程并分析演变的经济驱动因素,从中认识土地制度演变的共同性、普遍性规律。同时,对当今我国农地制度演变的特殊性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形成的农地使用权制度安排对农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采取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高度统一的产权制度安排,使集体耕作制成为当时的选择,它所带来的是农业生产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问题,并造成农业生产低效化。农村改革以后,家庭承包制成为了重要的农地经营利用制度,但在人地矛盾突出,土地承载着农民的生计和所有保障的情况下,土地均质化、零碎化的小农生产方式成为农地经营效率进一步提高的障碍。提高农地经营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因此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促使农地使用权制度变革发生。对市场经济下家庭承包经营形式的缺陷和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可以对农地使用权制度的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完善有一个总体评价和认识。第三章“农地使用权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影响分析”,在城乡统筹发展观下,以土地经营利用方式上出现的新形式为研究平台,分析现阶段农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中的主要形式及影响因素。分析现阶段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成本约束对农民参与市场土地流转形成的阻碍,以及农民的经济行为选择;分析村集体在农地使用权流转中的新作用。通过分析研究,认为农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中,由于参与市场土地流转时农户拥有的土地既量少且分散,签约成本高对农地流转形成了制约。为了克服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因素形成的障碍,在市场相对完善的发达地区,村集体及其经济组织转变成为了土地市场流转中介,服务于农民土地流转,有利于单个农民克服市场交易成本约束;在欠发达地区,农户委托集体进行的农地集中流转是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另一种选择,与此同时,农地集中流转中的集体议价机制可以弥补农地流转的市场不完备缺陷,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保护农户的土地流转利益。于是,改变了土地既不够种,人又离不开的土地利用矛盾,使离农的农民获得了稳定的土地出租收益和市场的机会成本,且在农地经营利用方面引入了业主土地租赁经营的新形式。第四章“农地使用权制度变迁的路径与目标选择”,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表明制度变迁总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农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制度约束之下,我国农地制度演变具有其自身发展的路径依赖,于是,形成在土地集体所有制路径下的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方式选择。实证研究也表明,可以在现有制度下,通过强化农地使用产权实现土地资源市场化流转配置,从而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第五章“农地使用权制度变迁的绩效与趋势分析”,对制度潜在收益的追求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农地使用产权的市场化流转配置,可以在不涉及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使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使用产权,成为土地要素的市场化流转主体,来进行该产权的市场流转配置。研究认为,随着农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化和相关配套改革措施的实施,农民获得了高强度的农地使用权、自由转让权和不受干预的收入享受权,土地的产权问题已经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农地集体所有制存在的合理性根基并未动摇。正如张五常先生的在《佃农理论》研究中指出的,“有了使用权(或决定使用权)、自由转让权、不受干预的收入享受权,所有权是不需要的”。当土地收益实现合理分配和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后,农地所有问题将被农地利用问题取代,农地农用成为农地使用权制度变迁的趋势。利用农地使用权流转绩效评价指标对实证案例数据分析后,也得到了农地使用权制度变迁所实现的制度绩效帕累托改进的结果,即土地规模经营的扩大和经营效益的提高。此外,从人多地少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土地改革的制度变迁情况看,农地使用制度的变化对土地经营利用状况的改良更为重要一些。所以,目前的土地小农占有和利用形式,最终应该通过对土地使用权的强化和活化,来实现农地农用的土地使用制度演变。研究认为,业主经营形式是农地集体所有制下,“农地农有”向“农地农用”的发展途径,农户的土地实物转变为土地权利,在土地经营利用方面实现农地使用权由小农占有转变为业主占有,有利于实现农地规模经营,提高农地经营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离农。第六章“农地使用权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分析”,主要从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影响农地使用权流转的重要制约因素,从而说明农地使用权制度变迁必须以系统的观点加以认识,才能避免由于制度不配套,而在制度建设中遭遇到失败。第七章“农地使用权制度创新与相关配套制度完善”,研究认为,由于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权利在同一地块上交叉重叠,集体与农户在土地利益分配上难免出现“零和博弈”的情况,进而影响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如果因强化土地使用权而使集体所有权难以实现,就会不利于集体土地经济积累,最终也会有损农民自身利益。因此,集体土地应该进一步实现分层化产权明晰,以利于保护集体和农户双方的土地利益。应建立新型的农地“面、底权”分离制来对土地集体所有制进行完善,从而提高农地使用的经济绩效。增强农地使用权权能是农地使用权制度变迁趋势,它可以在不动摇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情况下,使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最大的保护,有利于提高土地流转配置效率,促进农地规模经营,突出土地的生产性能。在土地流转市场中,农地使用产权市场价格逐渐形成,有利于今后农户离农后土地利益的实现,从而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有序发展。研究认为,在农地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制度之下,还应建立田面土地农户承包到期后的自动延包机制和农地经营退出机制。
其他文献
教宗使用"天主众仆之仆"名号的历史始于格里高利一世。传统观点认为,格里高利启用该名号,是为了与君士坦丁堡教会的"普世牧首"争夺教会首要权。受其影响,对"天主众仆之仆"的
[目的]筛选花生中后期病害防治套餐。[方法]采用杜邦、迪拜、碧护组合套餐,均于花生中期分期施用,并通过与常规防治方法及空白区的效果比较,研究了各套餐组合对花生中后期死苗的控制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资源的聚集以及巨大利益的市场刺激,使得城市必须通过大规模的城市房屋拆迁来改变城市面貌,最大限度的实现土地使用价值的转变以及价值的增值,因此就引
本研究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背景下,针对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西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展开的,目的在于探究西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管理体制的弊端和问题,以建立科学高效的
中国现代建筑评论理论的30年我认为,衡量建筑发展方向、质量和水平有“两把尺子”:一看是否坚持改革开放(包括对国外、界外的改革开放以及国有对民营的改革开放,计划对市场的改革
为探讨连作年限对辽宁西北部风沙土区花生植株性状、产量及主要叶部病害发生规律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调查了正茬、连作2,3,4,5,10年对花生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
梁镜如先生认为:“教育思想,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以教育价值观为核心,对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的总的看法,是对教育宏观的理性的认识;学校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表明,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尤其是Internet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如今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上炒股等已经十分普及。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提高
<正>2010年12月8日,国务院决定修改《工伤保险条例》,草案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也应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