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胶质瘤的五年生存率仅35%,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常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再辅以放疗和化疗。但是,由于血脑屏障(BBB)的存在,使很多化疗药物难以到达肿瘤组织,并达到有效治疗浓度。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脑胶质瘤的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纳米给药系统转运药物到脑部发挥抗肿瘤作用,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跨BBB的药物转运和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现象。因此,本研究尝试制备共装载冰片和紫杉醇的脂质蛋白纳米组装体,并对纳米组装体的理化性质、体外释放、细胞毒性、细胞摄取、体内分布和体内抗脑胶质瘤效果进行评价,以期改善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本文以紫杉醇为模型药物,蛋黄卵磷脂和牛血清白蛋白为载体材料,采用反溶剂探头超声法成功制备了载紫杉醇的脂质蛋白纳米组装体(PTX LANs)及共装载冰片和紫杉醇的脂质蛋白纳米组装体(BOR/PTX LANs)。以粒径、包封率、稳定性等为指标,对纳米组装体的制备工艺和处方进行优化,并对纳米组装体的理化性质和体外释放进行考察。结果表明,PTX LANs和BOR/PTX LANs的粒径较小,分别为113.2±4.5 nm、107.5±3.2 nm;紫杉醇的包封率分别为92.5±3.4%、90.4±1.2%,冰片的包封率为85.89±0.78%;紫杉醇的载药量分别为2.98±0.12%、2.83±0.15%,冰片的载药量为2.68 ±0.02%。TEM和XPS结果表明,纳米组装体呈多层球状,内层为药物蛋白复合物,外层为磷脂双分子层。FTIR结果表明,纳米组装体的形成涉及疏水相互作用、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DSC和XRD结果表明冰片和紫杉醇以无定形或分子状态分散在纳米组装体中。采用透析法研究了两种纳米组装体的体外释放,在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纳米组装体中紫杉醇缓慢释放,且释放机制符合Ritger-Peppas模型和Weibull模型,药物的释放以扩散为主。以C6脑胶质瘤细胞为模型,对纳米组装体的细胞毒性、细胞摄取进行研究。细胞毒性研究显示,PTX溶液剂、PTX LANs和BOR/PTX LANs的IC50值分别为1.54±0.09μg/ml、1.66±0.12 μg/ml、0.96±0.08 μg/ml,表明 BOR/PTX LANs 具有最强的体外抗脑胶质瘤作用。通过定量测定细胞内药物浓度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性观察,对纳米组装体的细胞摄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冰片具有P-gp抑制作用,能够显著增加紫杉醇的细胞摄取;纳米组装体明显增加了 C6细胞对PTX的摄取,其中,BOR/PTX LANs的细胞摄取最多;纳米组装体的细胞摄取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纳米组装体以能量依赖的方式,通过网格蛋白介导、涉及内吞体-溶酶体的途径进入肿瘤细胞。溶血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均表明载体材料无细胞毒性、安全性好。采用HPLC对小鼠静脉注射20 mg/kg的PTX溶液剂和载药纳米组装体混悬液的体内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组装体能明显增加药物在脑组织的蓄积。HPLC测定小鼠组织分布结果表明,BOR/PTX LANs的脑组织AUC是PTX溶液剂的2.02倍,PTX LANs的1.52倍;以PTX溶液剂和PTX LANs作参照,BOR/PTX LANs的脑靶向指数(DTI)分别为4.203和1.919,相对摄取率(R)分别为2.023和1.522,证明BOR/PTX LANs具有良好的脑靶向性;与PTX溶液剂相比,纳米组装体在心、脾、肺、肾的AUC有所降低,从而可能降低药物对这些脏器的毒性。活体成像技术实时观测纳米组装体在小鼠体内的分布,结果也表明装载冰片的纳米组装体具有显著的脑靶向性。建立昆明小鼠C6脑胶质瘤皮下移植瘤模型,对纳米组装体的肿瘤靶向性和体内药效学进行评价。移植瘤小鼠活体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装载冰片的纳米组装体能够显著增加药物在小鼠皮下移植瘤部位的蓄积。体内药效学结果表明,PTX溶液剂、PTX LANs和 BOR/PTX LANs 的抑瘤率分别为 49.00%、62.39%、85.71%,证明 BOR/PTX LANs能够显著抑制C6皮下移植瘤的生长。肿瘤病理切片实验表明,BOR/PTX LANs对移植瘤组织细胞有显著的杀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