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诱导提取南方红豆杉枝叶中紫杉醇和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782406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南方红豆杉枝叶中紫杉醇和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紫外辐射、氧气空化、酸和酶诱导对南方红豆杉枝叶中紫杉醇和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含量变化的影响,确定了最佳采收期和酶诱导提取工艺,并通过大孔吸附树脂富集,正相、反相柱层析对紫杉醇和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的纯化工艺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终建立了一整套酶诱导-负压空化提取,大孔树脂富集和正相一反相柱层析纯化紫杉醇和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的最佳工艺,为可再生红豆杉资源的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建立了紫杉醇和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的HPLC分析方法色谱柱:Curosil-PFP色谱柱5μ(250 mm×4.6 mm I.D.),流动相:乙腈/水(42/58,v/v),流速:1 mL/min,进样量10μl,柱温:35℃,检测波长:234 nm。紫杉醇和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均在测定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重现性、精密度和稳定性R.S.D.均<3.0%。2.确定了南方红豆杉枝叶中紫杉醇和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和最佳采收期研究了不同时间南方红豆杉枝叶中紫杉醇和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含量的动态变化。茎与叶中紫杉醇和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的含量变化较为一致,均在7月和11月较高,由于7月植物光合作用较强,是生长旺盛期,生物量积累还较少,11月植物开始进入休眼期,生物量积累达到最大,因此确定南方红豆杉的最佳采收期为11月。3.通过紫外辐射、氧气空化、酸和酶诱导四种不同诱导方法对南方红豆杉中紫杉醇和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含量的影响,首次确定了最佳的酶诱导工艺酶诱导处理南方红豆杉干枝叶的工艺参数为:酶种类:纤维素酶酶浓度:1 mg/mL酶诱导时间:24 h温度:45℃在上述优化的条件下,纤维素酶诱导南方红豆杉干枝叶中紫杉醇和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的含量分别为0.044 mg/g和0.565 mg/g,分别比未经酶诱导提高了35.19%和31.31%。4.确定了负压空化提取酶诱导后南方红豆杉中紫杉醇和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的提取工艺负压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溶剂:80%乙醇溶液总液固比:30:1提取时间:每次30 min,共1.5 h提取次数:3次在上述优化的条件下,对酶转化过的南方红豆杉原料进行了提取,紫杉醇和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的提取率分别为0.043 mg/g和0.564 mg/g,出膏率为8.51%,在浸膏中的含量分别为0.505 mg/g和6.627 mg/g。经酶转化后紫杉醇和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的收率分别为132.12%和131.08%。5.首次应用大孔吸附树脂对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进行了分离,确定了AB-8大孔吸附树脂分离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的最佳条件上样浓度:0.0657 mg/mL上样体积:15 BV上样流速:1 mL/min解吸溶液及体积:30%乙醇溶液3 BV、80%乙醇溶液6 BV解吸流速:1 mL/min操作温度:35℃在上述条件下,经过AB-8大孔吸附树脂处理,浸膏(酶转化后酶水溶液及水沉后滤液合并浓缩所得)中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的含量从0.53 mg/g增加到33.4mg/g,提高了62.43倍,收率为85.85%。6.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紫杉醇和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获得紫杉醇的纯度为91%,收率为72.72%;获得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的纯度为93%,收率为43.02%。以可再生南方红豆杉枝叶为原料,通过以上工艺研究,最终可获得纯度分别为91%和93%的紫杉醇和7-xyl-10-DAT,得率分别为0.041 mg/g和0.205 mg/g,为野生红豆杉资源的保护和人工种植红豆杉的深加工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傣药鲜品果雅(包药疗法)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所选病例为本科收治的患有痛风性关节的患者,选择的时间范围为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共纳入病例数为32例.采用傣药
目的:对比传统疝修补术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7月-2019年7月于我院治疗的62例腹股沟疝患者电脑随机分组,研究组、对照组各31例,对照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慢性的、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患者血清中存在大量的IFN-α和自身抗体。B细胞作为抗体
目的:睡眠剥夺(SD)引起小鼠泪腺脂质代谢异常,造成泪腺脂质堆积,减少泪液分泌量,出现干眼症状。在此过程中,一种内源性小分子脂质棕榈酰基乙醇胺(Palmitoylethanolamide,PEA)表达显著下降。本研究旨在讨论PEA在SD诱发干眼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水上支架站立法建立SD小鼠模型,睡眠剥夺强度分别选取5d与10d。HPLC-MSn法检测SD小鼠组织中PEA含量。溶剂组与PE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