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因素及药物干预

来源 :内蒙古医学院 内蒙古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因素及培多普利/吲哒帕胺对CIMT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选取55岁~75岁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0人(男41,女39),随机双盲分为培多普利/吲哒帕胺治疗的干预组和安慰剂治疗的对照组。二组均接受降血压及降血糖治疗,为期5年。采用高分辨率的超声仪测定CIMT,同时测定可能的影响因素(年龄、BMI、W/H、SBP、DBP、FPG、Hba1c、TC、TG、HDL、LDL、Hs-CRP、IL-6),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分析CIMT与诸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 (1)干预组的CIMT、Hs-CRP、IL-6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间CIMT、Hs-CRP、IL-6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2)CIMT与年龄、W/H、Hs-CRP相关。 结论: (1)年龄、肥胖、炎症因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2)严格的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可延缓颈动脉内膜增厚的进程。 (3)培多普利具有抗炎作用,可延缓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
其他文献
背景:衰老是一种复杂而必然的生物学过程,可导致一系列特征性的改变,如器官的生化、结构和功能改变,成熟后死亡率的增高,生理功能的逐渐降低及对周围环境应激能力的逐渐减弱等,最终
公元2100年,由于人类不断破坏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地球发生了一次极其浩大的板块运动,大陆全部被撕开,大部分沉入了海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