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条件下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系统演变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科学院 | 被引量 : 21次 | 上传用户:evolution_j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北平原在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等因素的影响下,地下水系统及循环规律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发生较大变化,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研究开采条件下地下水系统演化特征和水文地质参数的变化,可为华北平原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依托于“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项目,以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地下水补径排、水动力场、水文地质参数等方面,研究地下水系统演变特征,并探讨地下水开采对浅层地下水系统演变的影响机制。其中,重点研究了水位变动带给水度的变化,利用现代软件工具做出了华北平原不同开采时段水位变动带综合给水度的分布图;在正定试验场对现状水位埋藏条件下山前平原降水入渗补给量进行了野外试验,利用天然环境氯离子示踪法和人工氚示踪法对开采导致的巨厚包气带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进行了初步研究,计算了降水入渗补给速率和入渗补给量,分析了降水入渗系数的变化。研究表明,大规模高强度开采条件下,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系统多年平均补排均衡差为-21.76×108m3/a,导致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相比于1959年来说,2003年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位降幅大部分地区达20-40m,部分地段高达60-70m;中部平原也多在1-10m,部分地段则达10-15m;滨海平原多在1-5m。水位大幅下降,使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系统以降水-蒸发为主导的天然补径排方式演变为以人工开采为主导的新的补径排方式,从山前平原经中部平原向滨海流动的天然地下水流场演变为以开采为主导、以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为汇点的新流场。水位埋深增大,包气带变厚,导致相关水文地质参数发生变化:水位变动带给水度变幅在山前平原相对较大,多在0.018~0.06之间,部分地段高达0.072以上,中东部平原则普遍变化较小,变幅在-0.018~0.018之间;蒸发系数在山前大部分地区基本为零,但沿黄灌区则有所增大;山前平原正定试验场计算的降水入渗系数为0.158,与80年代计算结果0.16相比减小不明显,中东部平原典型区降水入渗系数为0.082~0.219。总之,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引起水位下降,使地下水系统剧烈变化,是导致水文地质参数变化和水文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必然要求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各地围绕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创造出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开创者之一侯仁之,在一生教学科研工作中收集并绘制了数百幅北京地图,《侯仁之与北京地图》一书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147幅地图,并辅以文字
放射性核素肝是像诊断肝内占位性病变59例,根据影像结果,临床随访和手术病和与B眼,CT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放射性核素肝显像诊断肝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符合率为97.6%,明显优于CT与B超。
受全球变化影响,近年来.第三极地区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也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第三极地区环境。首先,第三极地区以其独特的冰冻圈过程.对全球变化表现出敏感的响
经营城市土地的机制设计1.新机制选择的重要性政府垄断市场形成于转型期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其理论基础,一是国有土地所有权是国家的,政府是当然业主,有权以市
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是国土资源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职能权限划分所形成的体系和制度,主要包括国土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置、职能和国土资源管理的运行制度或运作方式三个基本方面.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指在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农村人口居住观念转变的新形势下,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和生产环境,对布局分散、用地粗放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