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稻及疣粒野生稻基因组的比较荧光原位杂交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mq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取多个栽培稻(Oryza sativa L.)抗性基因连锁的BAC克隆作探针,对栽培稻和疣粒野生稻(Oryza granulata)粗线期和有丝分裂染色体进行了比较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了端粒、着丝粒和rDNA重复序列在疣粒野生稻染色体上的分布和细胞学特征。对栽培稻和疣粒野生稻杂交F1进行了基因组荧光原位(GISH)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用Southern blotting方法分析了分别与Gm-2、Gm-6、Pi-5(t)、Bph3、xa-5、Glh和RTSV基因紧密连锁RFLP标记在栽培稻和疣粒野生稻基因组中的同源性,所有RFLP标记在两物种中都得到了清晰的杂交带,表明疣粒野生稻中存在与抗病基因连锁的RFLP标记的同源系列。 用抗性基因连锁的栽培稻BAC克隆31E20、24E21、4F22、38J9、14E16、44B4和着丝粒探针pRCS2对栽培稻和疣粒稻野生稻进行了比较物理定位。所有BAC克隆在栽培稻和疣粒野生稻间期核、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和减数分裂粗线期染色体上都检测到杂交信号。其中BAC克隆31E20、24E21、4F22、38J9、14E16定位于栽培稻第4染色体上,杂交信号在粗线期染色体上的FL(fraction length;杂交信号到染色体短臂端距离与染色体总长度的百分比)值分别为65.2±2.72%、59.8±2.13%、46.4±1.72%、16.8±1.13%和5.7±0.72%,第4染色体着丝粒的FL值为17.8±2.45%。相应的BAC克隆在疣粒稻野生稻粗线期染色体上的FL值分别是64.1±2.45%、58.5±1.66%、44.5±2.31%、17.5±1.36%和5.2±0.95%。BAC克隆31E20信号所在的染色体的着丝粒FL值为17.4±1.76%。BAC克隆44B4均定位于栽培稻第5染色体和疣粒野生稻的一个特定染色体短臂的末端。 5个BAC克隆定位的疣粒野生稻染色体与栽培稻第4染色体在形态学上极为相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赤鲜红褪色分光光度法测定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方法:在弱酸性介质中,马来酸氯苯那敏(CPM)与赤鲜红(ET)或曙红Y(EY)阴离子借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而形成离子缔合复合物。结
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促使大量的建筑施工项目不断地涌现,其不仅能够改善城市面貌,还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建筑市场的蓬勃发展也促使竞争越发的激烈,施工单位为
以黔中地区2013年实施近自然经营间伐的2个龄级马尾松Pinus massioniana天然次生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8个固定样地与8个临时样地(100~400 m2)胸径、树高、材积、蓄积以及林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兰索拉唑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的LC—MS/MS法。方法:色谱条件为Diamonsil C18(250mm×2.1mm,5μm),Oetadacyl C18(4.0mm×3.05mm)预柱;流动相:乙腈-2mmol·L^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四季青叶中原儿茶酸、咖啡酸、槲皮素和山奈酚4种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HPLC—ECD)法。方法:采用Zorbax SB—C18(150mm×4.6min,5.0μm)色谱柱;以(A)甲醇
近日,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开展"精彩义集,社工行动"社工专场宣传活动。本次活动有社区7支文艺队开展现场义演,社区老年书画协会、剪纸工艺小组及8个社区爱心家庭
本文从风险管理角度分析了当前体育公共课程存在的风险事件,对公共课程问题的成因进行研究,提出了防范高校体育公共课风险的对策,通过风险分析与管理降低广东科技学院体育公共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运动风险几率。基于科学的方法构建起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广东科技学院体育公共课运动风险控制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由于运动伤害频发,许多家长不支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同时此类事件对正常的教学活动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对学校的声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杜甫是最具代表性的唐代诗人之一,他写下不少言及战争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有43首塑造了女性形象,既折射出诗人对这些女性的尊重与同情,
我国绿色煤炭资源量有限,实施煤炭精准智能开采是未来绿色采矿的必由之路,其中地质保障技术体系是重要的基础.从煤炭开采基础地质及其勘探、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地质钻探和矿
杂交马褂木又称杂交鹅掌楸,是由中国鹅掌楸与美国鹅掌楸杂交而成,属木兰科鹅掌楸属。它是我国已故的著名林木遗传育种学家叶培忠教授于1963年,利用上世纪30年代引种在南京明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