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对口支援灾后重建模式引发了乡村建设城市化等一系列问题,亟待加以模式转变。而在社会转型时代背景下,设计已然成为一种富有成效的新农村建设形式,不断运用设计创新驱动着地方社区实现全面的再生重塑。与一般的乡村建设类型相比,设计介入灾后重建面临着短期内实现村落再造、抚慰灾民身心创伤等挑战,同时大面积受损的灾区情况也给受灾村落带来彻底革新再生的机遇,为设计介入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不同于传统的对口支援灾后重建模式,雪山村灾后重建呈现出一种自下而上式社会广泛参与的新趋势,是典型的设计驱动灾后重建案例,具有较高研究价值。本文基于田野调查深入反思设计在雪山村灾后重建中的介入全过程,以期总结经验,为今后设计艺术驱动乡村灾后重建提供指导和借鉴。本文系统性介绍了国内外灾后重建研究现状,同时对国内设计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研究加以综述,还从“人、文、地、产、景”五个社区营造发展面向,对国内多个设计艺术乡建案例和理论研究进行探讨,并讨论了乡村振兴设计与本地社区的关系。同时通过对桃米社区、明月村、日本神户和美国桑迪飓风灾后重建四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论述了设计艺术介入灾后重建的实践现状。本文基于访谈、实地考察等调研结果,对雪山村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地域资源、产业资源和景观资源进行归纳和介绍,并概述了雪山村灾后重建中的设计介入情况。在雪山村灾后重建设计介入的详细分析过程中,本文将雪山村灾后重建划分为调研规划、方案构思、落地实施和产业运营四个阶段。对四个阶段中设计介入的内容、角色特点加以探讨,发现设计思维几乎贯穿雪山村灾后重建全过程,并呈现出核心驱动性、被动偶然性和不可持续性三个特点,进而本文提出设计应当以“主动设计”姿态积极介入灾后重建,同时要避免“重硬件、轻软件”的介入行为。针对雪山村灾后重建软件建设缺失问题,本文基于雪山村地域文化提出雪山村村落标识再设计、熊猫主题邮票设计、茶叶特产包装设计和雅鱼餐饮文化体验设计等设计概念构想。此外,本文由设计介入雪山村存在的不可持续性特点,提出当代设计教育体系亟待转型,需要培养一种具备大设计能力、文化探查力和协同沟通力等知识技能的T型乡村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