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大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对大肠癌局部原发肿瘤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但根治术后的患者有30%-50%在5年内出现转移和复发,转移和复发是导致大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这些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常规检查(包括手术探查、B超、CT、病理切片等)并未发现明显的转移灶,因此,微转移灶是客观存在的。微转移灶的早期检查对肿瘤的诊断、分期、复发、预后判断、术后综合治疗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外周血中鸟苷环化酶CmRNA(GCC-mRNA)的表达对大肠癌微转移的诊断意义,研究鸟苷环化酶C与大肠癌复发或转移的相关性。方法体外培养结肠癌细胞,按1个癌细胞/106个血细胞的比例,将结肠癌细胞在体外与健康人外周血5ml混合,制成微转移模型标本20例。检测微转移模型标本中GCC- mRNA的表达,同时收集我院及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2007年1月~2007年12月收住大肠癌患者40例,于手术前采集患者外周血5ml,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GCC- mRNA,以正常人及良性胃肠道疾病患者外周血标本各20例作为对照。结果20例微转移模型中,17例GCC-mRNA表达阳性,比例为85%,3例阴性(15%),对照组正常人外周血20例中无一例阳性;GC-CmRNA在大肠癌微转移模型标本及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显著,P<0.01。40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23例GCC-mRNA表达阳性,比例为57.5%,17例阴性(42.5%);20例良性胃肠道疾病患者外周血标本中阳性4例(20%),阴性16例(80%);GC-CmRNA在大肠癌组及对照组外周血中的表达率的差异显著,P<0.01。40例大肠癌组中GCC-mRNA的阳性表达率在年龄、性别、临床转移、Dukes分期上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结论1大肠癌微转移模型GC-C阳性率高,特异性强,提示RT-PCR法检测GC-C诊断大肠癌微转移方法学可行,结果可靠。2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有较高的GC-C阳性表达率,提示结肠癌患者微转移发生率较高。3大肠癌患者外周血GC-C阳性率高于CEA的表达,表明GC-C用于大肠癌微转移的诊断优于CEA。4 RT-PCR法检测GC-C有希望用于诊断大肠癌微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