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棕斑澳黄毒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棕斑澳黄毒蛾Orvasca subnotata Walker是于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rera T. Chen人工林中新发现的一种食叶害虫,其生物学特性描述和龄期判定是虫害预测预报与林间防治的重要依据。并通过研究微生物农药对棕斑澳黄毒蛾的胃毒作用,为降香黄檀人工林地的微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参考。使用微生物药剂进行林间防治,旨在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1)棕斑澳黄毒蛾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通过定期林间采样的方法,对棕斑澳黄毒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生活史和生活习性进行调查:并通过测量头宽、前胸毛瘤宽和体长3项分龄指标,测定棕斑澳黄毒蛾幼虫的龄期。其结果如下:本文描述了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生活习性。研究结果表明,棕斑澳黄毒蛾幼虫随龄期增长,前胸逐渐变黑,腹部背线和翻缩腺颜色逐渐加深,特征逐渐变得明显。通过频次分析统计,测得棕斑澳黄毒蛾幼虫龄数为5龄。头宽和前胸毛瘤宽可作为分龄指标,头宽优于前胸毛瘤宽,且前胸毛瘤宽与头宽呈直线关系(y=0.994x-0.114,R=0.999)。体长经统计检验,符合Dyar氏法则,但区域重叠明显,不宜作为分龄指标。对棕斑澳黄毒蛾幼虫分龄指标和龄数进行曲线拟合,结果显示,复合曲线、增长曲线和指数模型(R>0.999,P<0.001)对3项分龄指标拟合效果最好,其次为二次曲线(R>0.991,P<0.001)和三次曲线(R>0.999,P<0.005)。(2)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棕斑澳黄毒蛾的胃毒作用及林间防效本研究选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棕斑澳黄毒蛾进行胃毒测定,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和溴氰菊酯作化学对照试验。采用浸叶法处理降香黄檀嫩叶,并使用其饲养棕斑澳黄毒蛾2龄未期幼虫。通过均匀设计试验,求出优化模型、最大共毒系数及其混配比例。其结果显示如下: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1137.35 PIB/μl,截距为-1.2380;高效氯氟氰菊酯LC50为8.93mg/L,截距为3.3002;溴氰菊酯LC50为16.99mg/L,截距为1.7254;阿维菌素LCso为2.12mg/L,截距为2.8138。山此可知,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棕斑澳黄毒蛾毒力作用低于化学对照组,棕斑澳黄毒蛾对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也低于化学对照组。在联合毒力试验中,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与阿维菌素的共毒系数CTC最大值为97.39: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与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共毒系数CTC最大值为177.46;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与溴氰菊酯共毒系数CTC最大值为126.03。筛选得到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为最佳混配增效组合,其最大共毒系数CTC=177.46,其最佳浓度混配比为106:3。在进行林间防效测定时,900 ml/ha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和150ml/ha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混配剂能有效的防治棕斑澳黄毒蛾。(3)苏云金杆菌对棕斑澳黄毒蛾的胃毒作用及林间防效采用上述方法得到,苏云金杆菌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26.93 IU/μl,截距为-1.5149。由此可知,苏云金杆菌对棕斑澳黄毒蛾毒力作用低于化学对照组,棕斑澳黄毒蛾对苏云金杆菌的敏感性也低于化学对照组。在联合毒力试验中,苏云金杆菌与阿维菌素共毒系数CTC最大值为81.06;苏云金杆菌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共毒系数CTC最大值为190.44;苏云金杆菌与溴氰菊酯共毒系数CTC最大值为94.56。因此,筛选得到苏云金杆菌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为最佳混配增效组合,其最大共毒系数CTC=190.44,其最佳浓度混配比为4:3。在降香黄檀林地测定防效时,1950 ml/ha苏云金杆菌和675 ml/ha苏云金杆菌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混配剂能有效的防治棕斑澳黄毒蛾。(4)林下土壤中苏云金杆菌的检测与统计与防治建议使用醋酸钠-抗生素法对土壤中的苏云金杆菌进行筛选,结果显示:喷施1950ml/ha和1500 ml/ha苏云金杆菌的降香黄檀林下土壤中分离得到的苏云金杆菌菌落数分别为38.9和14.7个;喷施675 ml/ha和525 ml/ha的苏云金杆菌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混剂的降香黄檀林下土壤分离得到的菌落数分别为0.7和0.1个;喷施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清水的降香黄檀林下土壤示分离出菌落。由此可知,原始土壤中无苏云金杆菌的存在;在一定的浓度内,喷施苏云金杆菌的浓度越大,土壤中的苏云金杆菌的基数就越大。已有的研究表明,苏云金杆菌和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高温、紫外线敏感。因此,我们可选择在10-11月交替喷施1950 ml/ha的苏云金杆菌和900 ml/ha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在3-9月交替喷施150 ml/ha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混配剂和675 ml/ha苏云金杆菌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混配剂。喷施药剂时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时进行。
其他文献
磷脂酶D(PLD)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以及逆境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水稻中,有17个PLD,分为PLDα(5个)、PLDβ(2个)、PLDδ(3个)、PLDη(2个)、PLDθ、PLDν(2个)、PLDζ(2个)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