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国,是一个风雷激荡的变局时代,不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更充满着新知与旧学的激烈冲突。薛福成活跃于晚清中国政治界、思想界、外交界和文学界,呼吁变法,倡导西学,自强救国,为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而不避艰险地探索、呐喊、奋斗,是杰出的爱国志士之一。 薛福成(1838~1894年)字叔耘,号庸盦,江苏无锡人。他是鸦片战争之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早年怀抱“匡时济世”的雄心,以文章和见识崭露头角,为“曾门四弟子”之一;旋又应邀进入北洋戎幕,追随李鸿章办理洋务有年,以通达“时务”、力主变法称名朝野;中法战争期间出任浙江宁绍台道,因筹防抗敌政绩卓著,被擢为湖南按察使。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以通晓“洋务”著名的薛福成,钦命出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他在对西欧各国的政俗民情进行悉心考察的过程中,还致力于“收利权于西国,念流寓于南洋”,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海外侨胞的利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难能可贵的是,薛福成不仅是一位忠于职守、兴利除弊、政声卓著的能员干吏,而且还是个敢于直面丧权辱国之痛、积极进取,以自己的智慧和心血苦苦探索民族复兴的改革思想家。他几乎全程亲历了洋务运动,在为之出谋划策、身体力行的同时,既承继了林则徐、魏源等前辈“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并将其开拓得更为深广,又将曾国藩、李鸿章的“经济”思想总结得更加周全、更加深湛,实现了“源于洋务派,又高于洋务派”的转变;特别是出使以后,出于对西方政经体制的体认,又萌生了宪政改革的意识,使之成为一个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方面均有很多建树的独步一时、善于政论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 薛福成在政治上提倡政治体制改革,推进近代化进程,赞赏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的政体模式,主张民主选举,以民为本;在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寓强于富;在外交上建议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对不平等的中外约章进行“补偏救弊”,建立新的睦邻国际关系,保护海外侨胞的利益;在文化上呼吁废止科举,兴办新学,采纳西方先进技术,中体西用,改进封建教育方式,培养人才;在军事上,建议创办新式海军,全面更新武器装备,作“可战之势”相威慑,力求和平发展的局面。 薛福成还是一位思想敏锐、勤于笔耕、著述丰赡、名垂青史的散文家。他以继承传统、善于创新和搏击浪潮的勇气,突破了“桐城派”的义法范畴,并有与时俱进的创新。他认为:“文者,道德之钥,经济之舆”。他追求经世创辟,从现实中发现题材,在典籍中寻找文思;叙论时要求做到演迆平易,声畅色楙;文辞上主张汲骈入散,既讲究博雅工丽,更兼雄壮刚健的气势,神韵超迈。 薛福成的文学造诣是多方面的,曾以酣畅的笔调,深辟的见地,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警世文字。这些作品几乎涉及到了中国古体散文的各种体裁,与社会现实密切关联,立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