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环境抗争的功能及其转化机制研究——以豫西北S村环境抗争事件为例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dongyan900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环境问题也不断加剧,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是日益凸显,因而农民环境抗争现象也随之增多。20世纪80年代尤其90年代以来,农民环境抗争现象逐步受到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关注,成为一个学术热点议题,且近年来,有从对其“前期和中期”策略过程到“后期”影响和治理转变的研究趋势。  本文旨在解决如何使农民环境抗争功能转化的问题。具体来说,首先,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无结构式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资料收集方法、过程-事件分析方式对豫西北S村环境抗争事件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其演化过程经历了酝酿阶段的暴力抗争、发展阶段的借力抗争、高潮阶段的依势抗争和消退阶段的回归理性四个阶段。其次,在此事件分析的基础上,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论出发,揭示了农民环境抗争的负面效应和建设性功能。最后,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探索出农民环境抗争功能的转化机制,以期实现农民环境抗争得以减“负”加“正”,从而最大程度地规避其负面效应而发挥其建设性功能。  研究表明,虽然农民环境抗争作为环境方面的一种社会冲突,其本身对农民与村庄、政府治理以及社会秩序等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但同时也会对其产生积极的建设性功能,如增强农民环境意识和环境知识、发挥安全阀机制作用、重构社区秩序、提升治理能力等。通过在微观层面实现农民从“以身抗争”到“以法抗争”、地方政府从“反应”到“回应”的行动策略转化,中观层面村干部与农民从“对峙”到“合作”、地方政府与农民从“汲取”到“反哺”的互动关系转化,以及宏观层面建立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和有为的环境制度建设,这三个层面的转化机制,最大程度地规避其负面效应而发挥其建设性功能,最终使农民环境抗争能够达到一个有序化、有益化的理想状态。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漳河上游一直是全国水事纠纷最尖锐的地区之一,也成为困扰和影响该地区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管理部门和水利等科研部门为减少和消除漳河上游水事纠纷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提高和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微学习方式对于大学生学习英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部分学生进行了大学英语微学习状况调查分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社会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在法律的范围内,人权也进一步得到尊重。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对刑罚制度进行创新,尝试用最文明最人道的
学位
高等工科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高等工科教育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文章从大学生工程技术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在工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创新实践综合实
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需要通过相当比例的实践教学来保证。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并非简单的动手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只有20年的历程,但围绕其发展实践一直存在着种种争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议题就是高职究竟是姓“职”还是姓“高”的问题。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属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背景]在开展不同产地云木香种子质量标准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同产地的云木香种子活力参差不齐,活力低的种子直接影响了生产播种.诸多研究表明采用一定浓度的外源物质浸种能有效提高种子的活力和发芽率.[目的]筛选能有效提高低活力云木香种子发芽率的外源物质,为云木香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所用材料为四川省雅安市产的云木香种子,2013年9月采收,室温储藏备用.
期刊
人口问题在现阶段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将过快增长的人口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