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Fabricius)属于双翅目Diptera,丽蝇科Calliphoridae,金蝇属Chrysomya,是常见的媒介昆虫,论文以大头金蝇为材料,对大头金蝇营养成分尤其是油脂营养进行了分析,并对提取方法和脂类物质的营养功能进行了评价,应用免疫学研究方法,对外源微生物入侵后,脂类物质在调节昆虫细胞免疫方面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头金蝇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大头金蝇幼虫、蛹、成虫干粉水分含量分别是6.83%、2.07%,3.70%,干体粗蛋白含量分别为63.72%、76.81%、70.54%,粗脂肪分别为16.43%、12.82%、7.23%。蛋白质中氨基酸总量百分比分别为56.39%、55.61%、59.12%,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E%)的48.34%、53.08%、43.91%,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比(E/N)分别为0.94、1.13、0.81,E/T为3.22、3.54、2.93。大头金蝇幼虫、蛹、成虫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依次是68.1%、61.9%、65.9%。含有人和动物所必需的常量和微量元素,是一种理想的蛋白资源。2.大头金蝇幼虫油脂的降血脂作用研究用健康昆明种小鼠建立高脂模型,同时用大头金蝇幼虫油脂灌胃5周,摘除眼球取血,用试剂盒检测血脂值,光镜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变化。大头金蝇油脂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P<0.05或P<0.01);HDL-C升高明显(P<0.05)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连续饲喂大头金蝇幼虫油脂对小鼠肝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大头金蝇幼虫油脂具有治疗小鼠高脂血症的作用。大头金蝇油磷脂含量2%-4%,大头金蝇油磷脂的主要组分为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胆碱(PC),且PE含量>PC含量。3.类花生酸调控细菌感染的大头金蝇幼虫的包囊反应用大肠杆菌处理大头金蝇3龄幼虫,注射后很快就产生包囊反应并且在8 h后达到最大值。用磷脂酶A2抑制剂,地塞米松,环氧化酶抑制剂布诺芬、吲哚美辛、普罗西康,环氧化酶和脂加氧酶双重抑制剂菲尼酮处理幼虫,结果均能显著降低幼虫形成包囊的能力,而脂加氧酶抑制剂七叶亭,不能降低幼虫形成包囊的能力。随着布诺芬剂量的增加,幼虫包囊数目逐渐减少。在蛹期,仍有包囊存在,不能被彻底清除。地塞米松处理过的幼虫用花生四烯酸处理,能够扭转整个反应。说明类花生酸可能参与了免疫调控反应。4.类花生酸调控解脲支原体感染的大头金蝇幼虫的包囊反应用解脲支原体处理大头金蝇3龄幼虫,注射之后很快就产生包囊反应并且在8 h后达到最大值。用磷PLA2抑制剂地塞米松,环氧化酶抑制剂吲哚美辛、普罗西康,结果均能显著降低幼虫的包囊形成的能力。脂加氧酶抑制剂,七叶亭,环氧化酶和脂加氧酶双重抑制剂菲尼酮处理幼虫,对幼虫包囊形成能力的降低作用不显著。地塞米松处理过的幼虫用类花生酸前体花生四烯酸处理,也能够逆转整个反应。说明类花生酸能调大头金蝇幼虫注入解脲支原体后的细胞防御反应。5类花生酸调控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感染的大头金蝇幼虫的包囊反应用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感染大头金蝇幼虫,注射后产生包囊,包囊数目高峰出现在注射后4 h至10 h,并在8 h后达到最大值30个/头。当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浓度为106CFU/ml时,包囊数为27个/头;二甲亚砜对照组与环氧化酶抑制剂布诺芬、普罗西康、吲哚美辛处理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与七叶亭、菲尼酮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七叶亭和菲尼酮对包囊形成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包囊数目随着吲哚美辛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花生四烯酸能够逆转地塞米松对包囊形成的抑制作用。实验说明,大头金蝇感染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后,产生包囊免疫反应,包囊的形成受类花生酸生物合成抑制剂调控。6.类花生酸调控白僵菌感染的大头金蝇幼虫的包囊反应用白僵菌侵染大头金蝇的幼虫产生包囊,包囊数高峰出现在注射后6 h至10 h,并在8 h达到最大值58个/头。二甲亚砜对照组与环氧化酶处理抑制剂布诺芬、普罗西康、吲哚美辛有显著性差异;与七叶亭、菲尼酮间无显著差异,吲哚美辛组和菲尼酮组间无显著差异。花生四烯酸同样也能逆转地塞米松对包囊形成的抑制作用,但棕榈酸不能逆转。7.类花生酸对大头金蝇包囊免疫反应的调节机理研究表明外源微生物大肠杆菌、白僵菌、解脲支原体、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均能引起大头金蝇幼虫血细胞体外微聚反应,并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形成的微聚体,证实外源微生物侵染30 min时血细胞围聚体数目最多,血细胞围聚体数目随着外源微生物的浓度增加而增加,和对照组相比花生四烯酸合成抑制剂地塞米松处理后血细胞围聚体形成能力降低,通过类花生酸前体花生四烯酸处理大头金蝇幼虫可以逆转地塞米松对包囊反应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了类花生酸免疫调节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