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茬春性小麦扬辐麦4号高产优质施氮技术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稳定提高产量的前提下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是我国小麦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试验于2013-2015年度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试验室试验场进行,以中筋小麦品种扬辐麦4号为材料,从不同施氮量条件下施肥比例的后移、施肥时间的后移以及改变肥料种类3种思路探讨稳产条件下减量施氮及不同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以期阐明在稳定小麦产量的前提下,减少氮肥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优化施氮模式,为小麦高产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与正常施氮量240kg/hm2相比,降低施氮量到180kg/hm2时,籽粒产量下降,但是能与施氮量330kg/hm2处理的产量水平相近,说明适度降氮可以实现较高的产量水平;通过氮肥后移的栽培措施,低施氮量、氮肥运筹5:1:2:2的处理产量反而略高于正常施氮量、氮肥运筹5:2:3:0处理的产量,说明降氮条件下通过的合理的氮肥运筹,可以促进产量水平的提升。2.本试验条件下,扬辐麦4号产量达到8500kg/hm2时,茎蘖成穗率48%以上,最大LAI值在6.2~6.6之间,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达到6600kg/hm2以上,经济系数维持在0.46以上。氮肥减量后移,即低施氮量180kg/hm2、氮肥运筹5:1:2:2处理,生育中期分蘖成穗能力和叶面积指数有所提高,能够产生更多的光合产物,并且提高了花前干物质积累和运转的能力,在稳定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基础上,提高了穗数,从而实现相对较高的产量。3.扬辐麦4号花后剑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呈现下降的趋势,胞间CO2浓度呈现上升的趋势;花后剑叶SOD、CAT和POD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曲线变化,MDA酶含量随生育进程推移逐渐升高。氮肥减量后移,花后剑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下降速率减缓,胞间CO2浓度的上升速率降低,即提高了低氮条件下的小麦光合速率,延长了光合时间,能够生产更多的光合产物;并且促进了剑叶SOD、CAT和POD酶活性的增加,降低了MDA含量,从而延缓了低氮条件下小麦剑叶的衰老,为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4.扬辐麦4号籽粒产量8500kg/hm2以上,NHI在0.71-0.74之间,花后营养器官氮输出量105-113kg/hm2。氮素生产力总体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氮肥利用率在氮肥运筹比例相同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相同施氮量前提下,在氮肥运筹比例各处理之间表现为5:1:2:2处理最高。施氮量为240kg/hm2、氮肥运筹比例为5:1:2:2的处理产量最高,两年度氮肥农学效率分别为18.65kg/hm2和19.61kg/hm2。氮肥减量后移,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氮收获指数、氮素生产力、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有所提高,促进了氮素的吸收利用。说明随着施氮量的降低、施氮时期的后移,氮素向籽粒运输转运的效率得到提高,产量得以维持。5.施用新型复合肥,产量增加但达不到显著水平,增产主要是通过千粒重增长实现的,但穗数略有下降,因而在生产中应注意通过适宜密度与肥料的合理组合来实现适宜的穗数,确保高产,其增产潜力与机理及其生态效应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6.本试验条件下,扬辐麦4号籽粒产量达到9000kg/hm2以上,应采取施用新型复合肥绿聚能,施氮量240kg/hm2、氮肥运筹比例5:1:2:2的施氮技术;产量达到8500kg/hm2以上,可以采取施用普通复合肥,施氮量240kg/hm2、氮肥运筹比例5:1:2:2的施氮技术;产量达到7500kg/hm2以上,可以采取降低施氮量,施氮量180kg/hm2、氮肥运筹比例5:1:2:2或者3:1:3:3的施氮技术。
其他文献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花纤维起始于胚珠表皮细胞,经过快速伸长而形成单细胞种子表皮毛。棉纤维发育包括纤维细胞的起始、初生壁伸长、次生壁加厚和成熟四个互
纹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近年来危害面积迅速扩大,危害程度急剧加重,己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对水稻纹枯病的有效防治研究己迫在眉睫。由于引起水稻纹枯病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具有强腐生性和广寄主范围,利用传统方法很难找到较高水平的抗源,给抗性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目前国内外还未深入展开纹枯病的抗病机制和遗传育种研究。G蛋白β亚基(Guanine nucleo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