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到现代——论《老残游记》与文学转型

来源 :内蒙古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07467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诗、词而言,小说这种形成较晚的艺术形式,是以明清为转折点的。明清之前的小说经历了笔记、传奇、话本等形式。直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各种思想的冲击下,在社会变革的要求下,在翻译文学、报纸等新媒介的推动下,小说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成为了思想启蒙队伍中的一员,文学界革命的利器。其中,被称为“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在经历百年岁月之后,仍然对中国文学史有着不小的影响。它作为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为新旧文学交替时期产生的一部过渡性的作品,不仅具有中国传统小说的特点,而且,与同时期其它小说相比,还具有更加突出的时代色彩,强烈的现实感和浓厚的政治使命感。“书中触及的社会生活面并不甚广,但开掘甚深”。它并没有在“新小说家”们的宣传下抹杀掉小说应有的艺术本性,而是紧跟历史进程,较生动地保存了过渡时期小说转型的轨迹。它采用游记体的形式,以主人公老残的游历路线为线索,展示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形态。   本文分为三部分:一、从题材入手,分析《老残游记》对我国传统游记体小说和侠义公案小说的继承以及对西方侦探小说的借鉴。二、从人物入手,论述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以事件为背景诠释人物性格的特点。三、从小说的描写艺术入手,以景物描写和音乐描写为例,论述小说在时代背景下对传统小说艺术描写手法的继承以及创新。
其他文献
“样板戏”是“文革”时期无法跨越的政治与文化现象,随着“文革”的结束,“样板戏”逐渐活力殆尽。80年代,中国思想逐渐开放,“样板戏”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并形成了一股“
摘 要 本文从特色专业建设在学校建设中的地位着手,首先从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培养教学计划等方面分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着专业优势下降、社会认可度下滑、培养目标趋同、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提出科学准确把握专业建设定位,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优化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加强学科建设为支撑,以特色文化建设为动力,凝练特色,建设特色,
笔者有个网吧的朋友,他管理着网吧内的50多台电脑,平时也就他一个人在机房忙前忙后,任一台电脑有问题他都要去“看看”,非常辛苦。有一次他和笔者讨论每次关机时都要一台一台的操作,非常麻烦。特想能在一台电脑上一按相应命令,那所有的电脑都能“关机休息”,让我尽量帮他想出个“好办法”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