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对“三农”问题保持高度重视,特别是农村工作。因为做好农村工作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在农村工作中,农村财务工作又是基础,它关系到农村各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也不断演变,朝着与生产力更加适应的方向发展。但是,随着村级财务管理模式不断深入实施,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对Z乡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调查研究,对其采用的村账村管模式、村账乡管模式、委托代理模式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并以系统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内部控制理论为理论基础,比较了三种模式的优势与不足。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分析其中数据,发现Z乡现行财务管理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能有效利用现有“三资”、财务管理流程不规范以及现行模式与部分行政村的实际情况不匹配三个方面。对于不能能有效利用现有“三资”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现有资产结构单一、资源利用率低、债权清收难度大以及债务负担重且结构复杂这四个方面;对于财务审批流程不规范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财务审批主体单一、招投标管理流程不健全、固定资产购置流程简单以及对被处置资产缺少评估这四个方面;对于与现行模式不匹配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部分行政村不适应当前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及其现有技术不能满足模式要求这两个方面。针对Z乡现行模式下存在的问题,结合Z乡各行政村实际发展情况,提出应全面利用现有“三资”、规范财务管理流程、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选择以及发展财务信息化的建议。其中,全面利用现有“三资”具体体现在系统地利用好存量资产、结构化开发现有资源、分类清收债权以及严控债务增量四个方面;规范财务管理流程是对上述四个流程进行细化和补充;财务信息化建设就是要提升硬件设施和财务人员水平以及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对于运用财务管理模式选择的思路解决行政村实际情况与模式不匹配的问题则是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一个乡的范围内看,村账村管模式适用于发展相对落后或自治程度较高的地区;村账乡管模式适用于交通便利的地区;委托代理模式则适用于经济较发达地区。有时,一个行政村的不断发展会经历由村账村管模式到村账乡管模式,再到委托代理模式,最后又回到村账村管模式的循环,这一过程为后期模式选择打下了基础,各行政村借鉴不同模式的优势并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状况,通过对不同模式的选择来实现管理中的最佳效果。在具体模式的选择过程中,根据不同行政村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可分为同一行政村不同发展阶段下模式的选择和不同行政村同一发展阶段下模式的选择;除了考虑经济因素外,在选择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和人口结构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模式选择,逐步形成了村级财务管理模式本质相同且表现多元化的局面。经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Z乡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体系,并在农村工作的运用中卓有成效;而且,各种模式经过实践检验后,不断优化、相互取长补短,在其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得到了新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新的模式并不是对历史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的部分改进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要求。这些管理模式在农村工作中不可或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