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人类共同的财产,是农民的最基本保障。耕地不仅具有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功能、经济功能,而且还具有调节、文化、支持等服务,具体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大幅下降,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受到了重大影响。但公众对耕地变化及其生态影响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在经济驱动下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的耕地已经转为了建设用地,并且耕地也在日趋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本文对耕地生态系统服务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以保证耕地生态系统保护顺利进行。本文首先对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与研究进展进行了定义和分析。以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福利经济学等理论基础为导向,对条件价值评估法(CVM)的发展历程、经济学原理、预调查、问卷设计、偏差及解决办法进行阐述。选取成都市120位城镇居民为样本,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通过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其进行问卷设计、问卷调查及数据处理,对成都市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平均支付意愿及总支付意愿进行研究,并且对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根据对成都市城镇居民的个人信息状况的了解、对受访城镇居民的耕地重要性认知、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耕地保护、耕地数量质量下降原因的认知及对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支付意愿的调查,根据数据及公式得出城镇居民的平均支付意愿为247.48元/户/年,城镇居民的支付率为80.69%,城镇居民的总支付意愿为14.5万元。计算出2013年成都市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支付意愿为14.5万元。成都市2013年的耕地面积为321540hm2,可以得出成都市每公顷耕地的支付意愿为4525.57元。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城镇居民的支付意愿影响因素,本文选取了城镇居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总人数和家庭年收入为支付意愿影响因素指标,可知影响城镇居民支付意愿最主要的因素为城镇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收入较高的城镇居民越愿意为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支付;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越容易接受新理论,对耕地生态环境保护越重视,在可支配收入高的条件下他们越愿意为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支付。根据回归系数显示城镇居民的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家庭总人口、年龄、性别。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如下的建议,加强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认知的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公众对耕地生态保护的认识,大力提高农户及城镇居民对于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意识。筹集耕地生态系统保护的专项资金,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直接拨款以及通过城镇居民自发的捐款或参加对耕地生态保护进行义务劳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融资功能,设立专门机构对专项资金进行透明度的监督,维护农户及城镇居民的合法权益。实施耕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激励措施,制定具有激励性质的补偿及福利制度。本文最终得出的结果2013年成都市耕地生态系统服务每公顷耕地的支付意愿为4525.57元,这一结果对耕地生态系统服务支付意愿的研究可供耕地生态补偿标准作为参考,并且应该成立一个“耕地生态补偿委员会”,完善成都市耕地生态补偿制度。需要集约利用现有的建设用地,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不断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减少耕地污染,这样才能保护耕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保证耕地生态系统的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