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现象也存在于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中。音乐领域也存在类似的现象。音乐理解的多样性已被人们所熟知。音乐表演也体现出表演者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由于理解的多样性,对于同一音乐作品,不同表演者对同一音乐作品的诠释必然不同,这种差异往往存在于表演音响的差异性。即便同一个表演者,在不同的时间,其对同一音乐作品的表演也会存在差异。事实上,对同一音乐作品表演的多样性正是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尽管如此,对同一音乐作品不同的表演诠释是否蕴涵某些共性?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显然,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阐述音乐表演的规律性,并揭示不同表演之间的本质差异,由此为音乐表演与教学提供借鉴。基于此,本文聚焦贝多芬《c小调32变奏曲》(Wo0 80),选取拉赫玛尼诺夫、霍洛维兹、肯普夫、鲁普、内田光子、基辛等六位钢琴表演的音响版本为研究对象,以版本布莱特科普夫(VEB Breitkopf und H?rtel)乐谱版本为分析依据,运用可视化音乐表演分析软件,通过音乐结构与速度两个方面,阐述六位钢琴家对该作品诠释的共性和差异性。本文包含四章,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和不足、选题意义等方面内容。第2章:比较不同音响版本在音乐结构划分上的异同点。笔者首先论述了静态(曲式)结构与动态(音响)结构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六个音响版本在结构划分的异同。第3章:本文从速度视角探究六个音响版本诠释上的异同。在此,本文首先论述六个音响版本在宏观速度方面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他们在微观速度(即弹性速度)方面的异同。第4章:本文对前面从结构与速度两方面归纳钢琴演奏上的启发。第5章: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本研究进行总结。本文认为,音乐分析与音乐表演相互依存,音乐表演脱离不了音乐分析,要在音乐理论的分析中建立与之相应的音乐表演诠释。此外,在速度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了不同演绎者对音乐表演诠释的共性与差异性。这些共性与差异性将为我们的音乐表演教学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