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诉讼非法言词证据排除制度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a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刑事诉讼中非法言词证据排除制度的确立,是国家司法民主化、文明化的反映,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体现。但是,在实践中,由于人们根深蒂固的有罪推定诉讼理念,对有罪证据的排除无法接受,因此,我们面临着如何合理适用非法言词证据排除制度的问题。尽管言词证据在证据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实践中大量的冤假错案不得不使我们深思,证据的收集方式是否规范,是否符合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因此,我国立法界开始重视言词证据的排除问题的研究。2010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共同颁布了《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的出台代表着我国开始以司法解释形式引入西方的非法言词证据排除制度。虽然该规定表达的比较模糊与粗糙,但却是我国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在此基础上,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则正式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非法言词证据排除制度。文章将以非法言词证据排除制度为核心进行阐述。介绍理论背景、相关概念辨析、域外代表国家对该制度的界定,通过考察域外发达国家在学术界和司法界的一些做法,指出我们的不足,例如,非法言词证据在立法中对“非法手段”列举不够详尽、对司法实践中存在多种形式的非法证据没有合理的界定、在诉讼理念上与国外非法言词证据发达国家存在差异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当以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与司法实践为出发点,分析阻碍我国非法言词证据排除制度践行的原因,如:有罪推定的不利影响、程序意识的欠缺、办案压力的推动、如实供述义务的不利影响以及检察制度存在的缺陷等。进而,通过介绍域外几个代表国家现有的立法制度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做法,借鉴他国的有利经验,以期对我国的非法言词证据制度进行立法上与司法上的完善,使我国非法言词证据排除制度可以发挥应有价值,从根源上杜绝冤假错案,维护司法权威,真正做到保障人权。
其他文献
行政权具有国家强制性、易扩张性和自由裁量性等特点,为防止行政权使用不当侵害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私益就必须对行政权的行使进行限制。通过对实践进行考察不难发现,我国目前
驰名商标不是一种独立的特殊商标,而是一种商标保护的方法。商标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增加,消费者对承载该商标的商品或服务的信任和依赖便会增强。在日益强调“商标护身”的今天,我
以固体超强酸SO2-4-ZrO2-MoO3为催化剂合成α-萘乙酸甲酯,考察了MoCO3含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等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同时还讨论了酯化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以及原
在我国,经济发展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和资本向城市迁徙和集中。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相比较其它欧洲国家或美国,我国在城乡规划领域的情况更为错综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历程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与发达国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国的道路交通事业发展极为迅速,作为主要道路交通工具的汽车也越来越普及,并且在速度和性能上也有了极大地提高,但是随之而来交通事故发案率也大幅上升,交通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