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芳族化合物对绿藻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

来源 :河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中的生物体常常暴露于多组份污染物共存的混合体系,特别是多种有毒物质共存于水环境中造成的复合污染尤为严重。应用单一化合物的风险评价标准外推于实际环境的评价可能导致不可靠的结论,研究多种污染物共存对生物体的联合毒性效应更具现实意义。 1.采用藻类生长抑制实验,对16种取代芳族化合物三元及多元混合物对绿藻的联合毒性进行实验研究,得到混合物的浓度一效应曲线,计算得到45组混合物对绿藻的半抑制浓度(EC<,50mix>)值。 2.应用毒性单位法(M)、相加指数法(AI)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三种方法对联合毒性效应进行了评价。氯代胺或氯代酚混合物的联合毒性效应以协同作用为主,而含硝基化合物的混合物多表现为拮抗作用或相加作用。用M法评价时表现为协同作用或简单相加作用时,AI法结论相同,而M法评价时表现为部分相加时,AI法却为拮抗作用。M法和MTI法的评价结果基本相同,区别在于M法评价可以区分简单相加与部分相加,而MTI法不能,M法较MTI法灵敏度高。 3.分别采用辛醇/水分配系数法、分子连接性指数法和量子化学法对取代芳族化合物混合物对斜生栅列藻的联合毒性数据进行定量构效一关系(QSAR)研究,得到了一系列联合毒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结合辛醇/水分配系数1gP<,mix>和电性参数⊿E<,mix>得到的模型相关性最好,R<2>达到了0.858,模型的预测效果很好。
其他文献
本论文的核心问题为海水增温是否可能使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增强。根据生态学代谢理论(Metabolic Theory of Ecology, MTE),异养生物新陈代谢过程(包括呼吸、摄食
堆肥是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转化为肥料的过程。然而,可培养微生物仅占自然界微生物的0.1%~10%,不能很好地反映自然环境中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人们的各种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能源,但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显现,开发新能源势在必行。与化石能源相比,生物质能具有可再生性并能够实现二氧化碳零排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分子材料在电子器件、换热系统、电磁屏蔽等领域上的应用,对材料导热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高分子材料的导热系数大多处于0.1~0.5 W m-1K-1范围
为解决酶消化带来的细胞损伤难题,及组织工程用水凝胶生物相容性差的缺点,本研究在保持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凝胶温敏性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甘草次酸(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NOx)主要产生于火电厂、钢铁冶炼等企业的燃煤锅炉以及汽车尾气,NOx是造成酸雨、酸雾、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诸多环境问题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镍基合金作为高温合金中的一种,广泛的应用于制造航空发动机,各类燃气轮机的热端部件,这些部件不仅需要很高的热强性,还需要良好的抗高温氧化性能。然而,镍基合金的抗高温氧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