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盐碱化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影响和制约该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壤、植物和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盐渍化土壤可通过影响微生物活动和土壤性质等方式对植物群落组成和功能产生影响,因此明确微生物群落驱动机制及其生态效应一直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领域。然而,目前关于不同类型盐生植物物种之间、相同盐生植物根际与非根际之间以及相同植物根际土壤不同盐分条件之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对比以及微生物驱动机制尚缺乏足够认识。为此本研究选取黄河三角洲地区三种不同类型的盐生植物为研究对象:拒盐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聚盐植物—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泌盐植物—獐毛(Aeluropus sinensis),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室内仪器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盐分条件下典型盐生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化学性质,明确了黄河三角洲地区不同盐分条件下典型盐生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特征,探讨了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与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根际微生物调控方面为盐碱化土壤改良和盐碱地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表明:(1)低盐分下,土壤pH范围为8.43-8.77,盐地碱蓬根际土壤pH显著大于其非根际土,三种不同类型盐生植物根际土壤pH差异表现为盐地碱蓬=芦苇>獐毛,表明獐毛比盐地碱蓬和芦苇在降低盐碱地土壤pH方面更为明显;中盐分下,土壤pH范围为7.51-8.19,三种盐生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pH之间无显著差异。在土壤盐分显著增加后,三种盐生植物根际土壤pH显著降低。(2)低盐分下,土壤TC、TN、aP、OC含量范围分别为19.64-31.12 g/kg、0.48-1.29g/kg、7.40-40.85 mg/kg、5.20-8.21%;三种植物根际土中TC、TN、aP含量显著高于各自非根际土,其中盐地碱蓬根际土中aP含量显著高于芦苇和獐毛根际土;OC含量变化存在差异,其中芦苇根际土中OC含量显著低于其非根际土,獐毛根际土中其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三种植物根际土OC含量表现为獐毛>盐地碱蓬>芦苇。中盐分下,土壤TC、TN、aP、OC含量范围分别为18.28-31.56 g/kg、0.32-1.17 g/kg、9.08-24.98 mg/kg、4.31-11.43%;盐地碱蓬和獐毛根际土中TC、TN、aP含量显著高于各自非根际土,獐毛根际土中OC含量则显著低于其非根际土;OC含量在三种植物根际土间无显著差异。在土壤盐分显著增加后,盐地碱蓬根际土中TC含量显著增加,OC和aP含量显著降低。(3)低盐分下,獐毛根际土壤细菌Shannon指数显著大于其非根际土壤;中盐分下獐毛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OTU、Chao1、Faith)显著大于其根际土,芦苇、盐地碱蓬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大于獐毛根际土。在土壤盐分显著增加后,盐地碱蓬和獐毛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以及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4)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在所有样本土壤中都为优势菌门。低盐分下盐地碱蓬非根际土中优势菌门比根际土中增加了绿弯菌门;中盐分下芦苇和盐地碱蓬根际土中优势菌门比各自非根际土增加了拟杆菌门;在土壤盐分显著增加后,芦苇根际土中优势菌门增加了拟杆菌门,盐地碱蓬根际土中优势菌门增加了绿弯菌门和拟杆菌门,芦苇和盐地碱蓬趋向于选择和形成相似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来应对植物受到的盐胁迫,植物根际土壤抗外界环境扰动和恢复能力以及植物根际土中核心关键细菌门类别也均有所增加。(5)低盐分下土壤pH和aP是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影响因子,中盐条件下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pH和含盐量,三种植物不同浓度根际土壤主要影响因子为pH、aP和含盐量。低盐分下,变形菌门与土壤pH之间呈正相关,与TC、TN、OC呈负相关,拟杆菌门与TC、TN、aP、OC含量呈正相关,绿弯菌门与aP、pH呈负相关,放线菌门与pH呈负相关,与TC、TN、OC呈正相关;中盐分下,变形菌门与pH呈负相关,拟杆菌门与OC呈负相关,绿弯菌门与TC、TN、aP、OC、pH呈正相关,与含盐量呈负相关,放线菌门与OC、TC、TN、pH呈正相关,与含盐量呈负相关。土壤细菌优势功能为化能异养和需氧化能异养。(6)不同盐生植物根际土壤真菌优势门为球囊菌门,优势属为盾巨孢囊霉属。低盐分下pH是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影响因子,中盐条件下主要影响因子为盐分和TN,三种植物不同浓度根际土壤主要影响因子为pH和aP。低和中盐分下,三种植物根际土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其非根际土。在土壤盐分显著增加后,芦苇和盐地碱蓬根际土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增加,獐毛则无上述显著性变化。低盐分下,球囊菌门与土壤OC、aP含量呈负相关,中盐条件下与土壤TC、TN、OC、aP呈现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