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F-客体型三发射复合物的制备及化学传感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baba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多孔型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为主体,功能模块为客体,形成的“主-客体”型复合材料,在催化、生物载药/显影及化学传感等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其中,双发射“MOF-客体”型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传感研究,如检测挥发性有机物(VOCs)或芳香族硝基化合物(NACs)等。基于这种发光材料两个发射峰强度之比发展的比率识别法,相比于单峰发光传感材料具有更高的精度。然而,该类传感材料区分分析物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当前关于MOF基复合传感材料的研究主要致力于其性能的提升,而较少关注客体或环境因素对主体晶体学衍射或框架结构的影响。深入理解结构的内在联系对合成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论文以合成性能优异的“MOF-客体”型多发射复合物传感材料为目的,探索了客体和环境因素对主体的影响,并与理论计算结合,合成了性能优异的多发射复合物传感材料。具体内容如下:本文基于新合成的介孔MOF(1,(Me2NH2)[Zn2(L~1)(H2O)]·3DMA·3H2O),探索了温度、客体溶剂、晶体粒径及发光模块对该化合物的单晶衍射和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1)化合物1的单晶衍射质量(包括平均衍射强度和高角度衍射点数目)随着温度的上升(150到291 K)而逐渐提高。2)化合物1的框架具有可逆的各向异性热膨胀性质。3)理论计算发现,随着框架的扩张,其构型在热力学上变得更加稳定,结构振动不断降低,从而提高单晶的衍射质量。4)化合物1的单晶粒径越小,其孔穴尺寸沿c轴越大;反之,则越小。其主要因为小尺寸晶体的表面张力较高,孔穴内需要更大的压力以平衡较高表面张力引起的粒子表面收缩,而孔内更大的压力导致了较大的孔穴。5)化合物的孔穴尺寸与封装的发光模块(ELMs)的尺寸或浓度呈正相关。探索环境因素、晶体粒径及发光模块与主体结构的内在联系,可指导我们合成性能更加优异的复合物传感材料。以化合物1为基质,分别或同时封装绿色发光模块[Ir(CF3-ppy-F2)2(bpy)]+([Ir]+)和红色发光模块[Ru(bpy)3]2+,合成了蓝绿([Ir]+@1)、蓝红([Ru(bpy)3]2+@1)双发射复合物各8例及三发射复合物([Ir]++[Ru(bpy)3]2+)@1)7例。其中,W2((0.28 wt%[Ir]++0.45wt%[Ru(bpy)3]2+)@1)为三发射白光复合物,CIE色坐标为(0.33,0.34)。W2可通过发光变色区分挥发性有机物DMA和氟苯;基于W2发展的二维比率识别法(2-DRS),可精确区分多种挥发性有机物。将时间作为2-DRS的z轴,构建了更高区分精度的三维比率识别法(3-DRS)。通过3-DRS可精确区分三种60℃的硝基苯、邻二硝基苯及间二硝基苯蒸气;其中,W2暴露在间二硝基苯蒸气中30 s即可观察到材料由白色变为浅红色。初步探讨了检测/识别机制。方法2-DRS和3-DRS的提出弥补了传统绝对发光强度法的不准确性和单比率识别法较低的灵敏度等问题。计算模拟发现W2只能在较高温度时区分NACs蒸气是因为[Ir]+-ELM和[Ru(bpy)3]2+-ELM堵塞了基质空穴;并推测基质封装较小尺寸的吖啶黄发光模块[ACF]+形成的传感材料具有更强的检测/区分NACs蒸气的能力。因此,利用多孔的LMOF(2,(Me2NH2)3Cd0.5[Cd3(L~2)2]·6DMF·9H2O),分别或同时封装[ACF]+和[Ru(bpy)3]2+,合成了多种双发射和三发射复合物,并表征了其结构组成和发光性质。基于3-DRS,三发射白光复合物V4(0.087 wt%[ACF]++0.850 wt%[Ru(bpy)3]2+)@2)在室温时即可检测/识别多种NACs蒸气,包括多组官能团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芳香族硝基化合物蒸气。V4检测/区分NACs蒸气的能力明显优于W2,与理论模拟预测相符。为进一步量化3-DRS对分析物的区分能力,提出了矢量指标r,r明确了3-DRS中各NAC轨迹的彼此大小和方向。通过各NAC对应r大小关系、对照实验及理论计算发现,ELM与基质孔穴的尺寸协同、NACs饱和蒸气压以及复合物传感材料与NACs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NCI)是影响复合物传感材料检测/区分NACs的三个主要因素。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讨论了复合物传感材料检测NACs时的可能电子转移路径。
其他文献
深厚黄土是风积沙尘长期沉积与土壤发育共同作用形成的,其发生学特征蕴藏着丰富的古环境信息。同时,黄土也是考古研究的重要材料,在地考古学中被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关于我国东北地区深厚黄土发生学特征的研究和古气候记录十分匮乏,需要加强东北深厚黄土的发育过程的研究,并探讨深厚黄土属性在地考古学中的意义。本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旧石器考古遗址发掘出的保存完好、连续沉积、深度为450 cm的黄土剖面(Paleoli
学位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真菌病害是水稻安全生产的重大威胁。稻瘟病(Mangaporthe geisea Hebert Barr)和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是水稻生产上的两大主要真菌病害,危害尤为严重。寄主与病原菌之间的互作机制尤为复杂,且寄主广谱抗病机制有待深入分析,但明确互作机制有利于对病害开展精准防控。因此,在防治水稻病害研究过程中,加强对寄主-病原菌的互作机
学位
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T.pyogenes)为革兰氏阳性条件性致病菌,它能够引起动物和人的各种化脓性疾病,包括心内膜炎、肝脓肿和呼吸道感染等。由化脓隐秘杆菌引起的动物感染给农业经济造成较大的损失。TatD蛋白(twin-arginine protein translocase protein D)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的核酸酶,可以参与病原体的免疫逃避机制,并直
学位
自上世纪80年代研制出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及其蔬菜生产技术体系以来,此后相继研制出第二代、第三代节能日光温室及其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是节能日光温室类型多样,外形构造各异。前屋面有抛物线形、圆形、双曲线形、一坡一立形、下挖式一面坡形等;后屋面的仰角和长度有各式各样;墙体规格也各异。采用何种外形构造更能使温室充分利用太阳光能、获取最佳环境效应值得深入研究探讨。另一方面,
学位
随着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果园栽培条件,尤其是果园土壤质量备受关注。含铜(Cu)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污水灌溉等导致苹果园土壤重金属Cu含量超标。Cu是果树生长发育的微量必需元素,但过量Cu会对果树产生毒害作用,引起代谢紊乱,生长受阻。将园艺作物嫁接到合适的砧木上能减少过量Cu的积累并提高植物对Cu的耐受性。氮(N)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适当的N管理可以提高植物Cu耐受
学位
病原物与寄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病原物主要侵染寄主植物以获取营养物质,尤其是糖类。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重要的真菌性病害,其病原物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然而,立枯丝核菌从水稻中获取糖类物质的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对SWEET(Sugars Will Eventually be Exported Transporter)糖转运蛋白在水稻与立枯丝核菌互作中的作用
学位
东北百合(Lilium distichum Nakai)是中国东北地区特有的野生百合之一,仅在土壤及空气环境较为潮湿的山地生长。作为既可观花又可观叶的观赏百合,成为庭院植物或路边绿化植物更有意义。在中国东北地区常年干旱少雨,若获得耐干旱的东北百合新种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多倍体育种是新品种创制的重要手段,为获得高品质观赏百合奠定了基础,然而多倍体百合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及响
学位
地下采煤作业环境空气品质优劣直接影响着作业人员劳动效率和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与采煤作业环境相连的采空区内煤自热升温产气是恶化采煤作业环境空气品质的主要原因。研究采空区煤自热特性、气体流动与分布规律、温度分布特征,对于改善作业环境空气品质、保障作业人员职业安全与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需求。本文从分析地下采煤作业环境空气品质影响因素入手,研究采空区遗煤自热特性,建立采煤作业环境与采空区统一多
学位
咪唑类化合物KK-42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类激素,化学结构是1-苯甲基-5-[反-2,6-二甲基-1,5-庚二烯基]咪唑(CAS:96108-89-3),具有调节昆虫生长发育的功能。KK-42可以引起家蚕、柞蚕、蝗虫等昆虫幼虫的早熟变态(如,诱导正常的家蚕4眠蚕变为3眠蚕);诱导天蚕、舞毒蛾卵的滞育解除;降低家蚕滞育卵的比率;阻滞家蚕蛹的发育;提高棉铃虫和麻蝇的滞育蛹的比率;延迟柞蚕、棉铃虫蛹的滞育解
学位
切换系统作为一类特殊的混杂系统,其动态性能不仅取决于各子系统的控制输入,还依赖于切换信号的选择。由于切换系统中连续动态和离散动态并存且相互作用,控制器和切换律设计深度耦合,使得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综合十分复杂。同时,系统在实际控制工程中往往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对控制器和切换律设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成为切换系统约束控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针对受限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