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是站在中西文论的交汇点上来剖析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的。她将中国诗论敏于感悟、西方诗论长于分析的特色结合起来,在古典诗歌批评中实行悟析互补,一方面利用西方的新批评、接受美学、意识批评、符号学等理论对中国传统诗论中的重要命题,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文如其人”等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透视;另一方面以诗歌的语言为凭借探寻着诗人感发的本质,并力求突破语言的局限,在语言文字的缝隙之中、在诗歌的语境之中寻求一种出位之思,挖掘诗歌的审美生命——“兴发感动”。这种悟析互补的诗歌批评既使读者获得了审美享受,又对这种美感的由来了然于心,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审美上的双重开拓。因此本文认为叶嘉莹的诗学具有研究价值,她为我们如何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东方韵味进行深度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启发和借鉴。在叶嘉莹的诗歌批评中所占比重最多的一位诗人是杜甫。叶嘉莹不仅以自宋至清的杜诗注本五十三家,不同版本七十种为基础辑录而成《秋兴八首集说》,并且在说诗讲稿系列中又一次对杜诗,特别是《秋兴八首》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可以说对杜诗的解读既反映了她的诗学理念,又映现出了这种理念得以形成的蹊径。因此本文将从叶嘉莹对杜诗的解读入手,以具体的诗歌分析,如她对《秋兴八首》象喻性的具体分析为典型案例,来剖析叶嘉莹诗学理论的本质与特色。文章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意象的角度切入,由意象引发的争议和叶嘉莹对争议的解说来探析她在意象分析上的新意;第二部分从句法的角度切入,由句法引发的争议和叶氏对争议的解说来探析她在句法分析上的新意;第三部从情意的角度切入,由情意引发的争议和叶氏对争议的解说来探析她在情意分析上的新意;第四部是结论,在前三章的基础上总结叶嘉莹解杜的新质与价值,概括其诗学理论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