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燕飨诗考论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passtest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燕飨诗是周王朝燕飨礼仪的产物,在周代礼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燕飨诗仪式背景制度的研究,考察周代燕飨诗的主旨、燕飨诗与燕飨礼制度的对应关系。本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首先强调了燕飨诗研究的意义。其次在全面回顾燕飨诗研究史的基础上,指出燕飨诗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燕飨诗主旨研究;二是燕飨诗和燕飨礼对应关系研究。第一章考察周代燕飨礼制度。燕飨诗是周代燕飨礼制度的产物,因此要对燕飨诗进行深入研究,对其产生的仪式背景即燕飨礼制度的研究是基础,也是必备的制度保证。通过研究,本文指出飨礼和燕礼的联系和区别,总结出七方面的不同特征。这些区别是下文把燕飨诗分为飨礼诗和燕礼诗的标准,也是具体诗篇主旨考证、诗与礼对应关系研究的基础。此外,周代的饮食之礼中还存在私饮酒礼,本文认为此礼侧重于亲族关系,与侧重于君臣关系的燕礼不同,应区别对之。飨礼、燕礼、私饮酒礼情况的考察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本文对燕飨诗分类研究的基础。据此,本文将燕飨诗分为飨礼诗、燕礼诗、私饮酒礼诗三类。下三章分别就各类诗中具体诗篇的主旨、诗与礼的对应关系进行深入考察。第二章研究飨礼诗和飨礼的关系。通过诗文本内容推断飨礼诗是为飨神灵而作还是为飨生人而作,考察这两类诗歌的不同功能。这两类诗歌在发挥不同作用的同时,两者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关联,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出周代礼乐文化由神人之和向人人之和的发展过程,体现了礼乐文化中人文性逐渐加强的思想意义和文化价值。第三章主要考察燕礼诗与燕礼关系。此类诗歌在《诗经》中数量较多,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以《仪礼·燕礼》中“正歌”规定使用的部分诗篇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探讨燕礼诗的主旨、燕礼诗和燕礼的对应关系。本文从诗文本内容出发,结合礼制考证各首诗的主旨,考察各首诗和燕礼的关系,认为燕礼诗发挥着不同的仪式功能,分别为赞礼颂宾、赞物颂宾、祝寿颂宾、慰劳颂宾。除燕礼规定的“正歌”外,《诗经》中还有些诗篇反映了宴饮内容,本文对此类诗歌的主旨以及和燕礼对应关系也进行了考察。燕礼诗中的每一类诗歌具有不同的仪式功能,共同达到加强君臣之和的作用。燕礼诗侧重于君臣之和的特点是通过与私饮酒礼诗的对比而得到充分的显现,而燕礼诗、私饮酒礼诗的不同功能透视出周代政治制度中“君统”、“宗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周代的政治制度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中走向成熟。第四章主要就私饮酒礼诗与私饮酒礼的关系进行研究。由诗文本内容推断私饮酒礼诗是为同宗私饮而作,还是为血亲成员私饮而作。总结私饮酒礼诗的仪式功能,认为私饮酒礼诗的主要作用是加强宗族之亲。同时揭示周代宗法血缘制度较殷代发展、变化的思想意义。结语部分总结燕飨诗各部分诗歌在整体中的作用,说明燕飨诗在《诗经》中的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全球已一体化的浪潮中,国家的竞争优势,更多地来源与其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和整合的能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
在陆地油气地震勘探中,反射波地震数据的静校正问题一直是方法理论和应用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油气勘探地区地表条件的复杂化,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中
现代商业中的竞争已经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本文论述的零售商主导下的供应链联盟是分工深化和信息化条件下以大型零售商为主导的流通渠道成员通过信息共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国崛起这一潮流引起世人的关注和诸多研究者的考量与研究。中国和印度同届亚洲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因此,作者认为,不管从中国自身的内
本文主要研究混凝土早期温度应力,进而研究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控制问题。首先结合相关试验,用有限元程序模拟了一个牛奶储藏室的约束混凝土板和国家体育场大体积钢结构混凝土承
朦胧诗派作为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的一个诗歌流派,它以思想上的叛逆和艺术上的反动向中国传统诗歌提出了双向挑战,以其独树一帜的美学原则树立了在诗坛上的地位。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科学发展策略,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有序开展。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以目
牛皮杜鹃在我国分布甚狭,仅在长白山地区内有一定分布。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极具开发潜力。为了增加牛皮杜鹃种群数量,实现栽培驯化及药用价值的开发应用,本
离心风机的主要部件有集流器、蜗壳、叶轮,其形状、结构对流体在其通道内的流动特性有直接影响,从而严重影响风机整体性能,决定风机的优劣。随着近年来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及
本文以MODIS遥感数据为数据源,运用灰色建模理论,建立林火蔓延的指数模型。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现代测量技术,建立从遥感数据获取、数据加工、数据处理、林火蔓延模型建立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