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陆冲断带“油气源断层-变换构造”与油气垂向运移

来源 :东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内油气资源十分富集,近年来,对前陆盆地的油气勘探也取得了新的成果和突破,但从整体上来说,前陆冲断带内地质构造相对复杂,勘探程度仍旧较低。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内发育大量各种规模的断裂,而在不同脆塑性域内的盖层中其变形样式各不相同,本文以岩石力学特征为基础,建立一套盖层脆塑性转换定量评价的实验方法,进而探讨不同脆塑性域断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并结合油气成藏期次与断裂活动时期,初步厘定了库车凹陷内的油气源断裂。油气源断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优势的疏导通道,但断裂的不同部位对油气的疏导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长期勘探研究证实,频繁的地震活动激发流体运移。统计现今国内外的地震资料,发现断裂的发震部位往往位于变换构造发育的位置。且变换构造发育的部位为应力集中区,随着强烈的构造变形,会发育大量的裂缝,进一步为油气的运移提供通道。结合目前变换构造普遍与油气聚集分布关系密切这一现象,认为油气源断裂上变换构造的位置为油气的优势运移通道。目前,认为断层的生长机制主要是差异运动,具体表现为分段生长和撕裂断层两种形式。在断裂发育的过程中,必然伴随变换构造的发育,调节区域内应力应变守恒。根据变换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将前陆冲断带内变换构造划分为4种类型:趋近型、转换斜坡型、传递断层型和撕裂断层型变换构造。系统总结了前陆盆地中识别变换构造的方法,并应用最大断距相减法分析变换构造的形成演化规律。综合上述研究成果表明,油气源断裂是油气大量聚集成藏的关键,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疏导通道。通过对地震活动与流体运移规律的关系,并结合油气实际的富集规律,变换构造的位置是流体运移的优势通道,建立了“油气源断层-变换构造”控制油气的优势运移通道的模式。
其他文献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对于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也已经十分的广泛,运用数学模型的研究手段探究交通
瓜氨酸作为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在尿素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近年来的文献指出,瓜氨酸在人体中发挥着很大的药用功能,如清除自由基、作为异体排斥效应指示剂、帮助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