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亭续法之华严“教相”思想研究——以《贤首五教仪》为中心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qun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围绕伯亭续法大师的《贤首五教仪》一书,对伯亭续法的生平、著述及华严“教相”思想进行学术探索。  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三章,主要讨论了伯亭续法大师的生平年历和教相思想体系,其中的教相思想分为“时仪”和“教宗”两章。第二章历述了伯亭续法大师的生平行历、主要著述,并对《贤首五教仪》一书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三章介绍了《贤首五教仪》一书所展现的华严教相论之“时仪”,“时”为“三时”,乃依时分教,“仪”为化仪之教,即“十仪”。此章中亦对“判教”与“教相”的异同稍作辩析,特别分析二者在总别、能所上的差异。第四章论述了仪文所体现的华严教相论之“教宗”,即根据教义和旨趣分判的教相—五教六宗。  通过整理、分析伯亭续法大师《贤首五教仪》一书的教相思想,本文认为伯亭大师承接前贤思想理论成果,成为清初集华严之大成的华严教学家,其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就是构建了华严宗的教观思想理论体系。在承接、整理、发挥华严传统思想上,伯亭大师顺应时代需求与问题而进行创新的经验,对于现代的佛教学术研究亦多有启迪。
其他文献
《四书》是中国儒学重要的经典,一直是后人修身治学的准则。其中《大学》所蕴含的生命哲理与经学致用的理论,值得后人加以深入研究、探讨。朱子以《大学》为《四书》之首,确
本文主要是试图从伦理学的视角对大众文化进行研究,分析其自身所包含的伦理问题,从而对大众文化进行客观的道德评价或价值评价。本文紧扣大众文化的定义,结合大众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