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梗阻性黄疸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肠道内细菌、内毒素通过受损的肠黏膜进入血液循环,从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如内毒素血症和肾功能衰竭等,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但是肠黏膜损伤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梗阻性黄疸时,肠道内的细菌和内毒素增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释放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一种具有广泛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可由免疫细胞及多种相关细胞产生分泌,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介导炎症的发生。IL-6能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并诱导成熟B细胞分泌抗体。同时作为肝细胞刺激因子,IL-6可诱导炎症急性期蛋白的合成并可通过对T辅助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分化而介导不同的免疫和炎症反应。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of kappa B,NF-κB)是由Sen等于1986年首次从B细胞核提取物中发现的一种能与免疫球蛋白k轻链基因的增强子κB序列特异结合的蛋白因子,通常与其抑制蛋白IκB结合成无活性的形式存在于胞浆中,诱导激活信号可使它们分离。NF-κ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能与多种细胞基因启动子或增强子序列特定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促进转录和表达,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以及细胞的增生、转化和凋亡等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细胞间黏附分子-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黏附作用的跨膜糖蛋白。ICAM-1具有多种生物功能,如介导细胞黏附、趋化、淋巴细胞归巢等作用,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其通常以配体和受体相结合的方式发挥作用。在正常情况下,ICAM-1很少表达或不表达。当受到炎性细胞因子(如IL-1、TNF-α等)及内毒素等刺激后,可表达于多种细胞上。本试验通过光镜及电镜观察梗阻性黄疸患者肠黏膜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验IL-6、NF-κB、ICAM-1在梗阻性黄疸患者肠黏膜的表达情况,旨在阐明IL-6、NF-κB和ICAM-1与梗阻性黄疸患者肠黏膜损伤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6月至2007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科行ERCP检查或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15例作为病例组,其中胆管结石所致黄疸者9例,壶腹周围癌所致黄疸者6例。收集无黄疸且十二指肠无炎症者15例作为对照组。病例组与对照组均在ERCP检查时于十二指肠降部Vater,壶腹远端2~3cm处取活检。两组均钳取肠黏膜组织3块,其中1块以4%戊二醛固定,制备电镜标本,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肠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2块以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4μm超薄切片,做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的形态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的方法检测对照组及病例组肠黏膜IL-6、NF-κB、ICAM-1的表达情况,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其表达有无差异。结果:光镜下观察,对照组肠黏膜绒毛排列整齐,高度一致,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病例组肠黏膜绒毛排列紊乱,变短或缺失,绒毛间距变宽,并可见上皮细胞及腺体坏死。在电镜下观察,对照组肠黏膜微绒毛排列密集,连接复合体完整;病例组连接复合体尚完整,但微绒毛明显稀疏,上皮柱状细胞变扁平,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甚至空泡样变,并可见细菌黏附在黏膜表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病例组肠黏膜IL-6和NF-κB阳性表达为细胞核及细胞浆呈棕黄色,对照组IL-6和NF-κB阳性表达以细胞核为主,阳性细胞主要为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病例组肠黏膜ICAM-1阳性表达为细胞浆呈棕黄色,对照组阳性表达较少,阳性细胞主要为炎性细胞及腺体细胞。病例组肠黏膜IL-6、NF-κB、ICAM-1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病例组中,胆道结石所致黄疸患者与壶腹周围癌所致黄疸患者肠黏膜IL-6、NF-κB、ICAM-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肠黏膜存在一定程度的黏膜损伤;肠黏膜IL-6、NF-κB、ICAM-1表达增加,并可能与梗阻性黄疸患者肠黏膜损伤机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