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宣卷(其宣唱底本为宝卷),被文史、社科学界认为与唐代佛教俗讲有着深切关联,本是一种具信仰内涵的仪式行为。清中叶之后,宣卷在江南地区甚为盛行,特别是进入苏、沪、宁等大城市之后,宣唱者在原来木鱼、铃、磬等法器伴奏的基础上,增加了二胡、琵琶、扬琴等丝弦乐器,并且从流行于该地域的各类说唱、戏曲品种中吸收其剧目和唱腔,淡化或模糊了宣卷原本的仪式信仰属性,使其蜕变为一种通俗性质的故事说唱娱乐形式,故学界对宣卷也往往因此而以“说唱”(或“曲艺”)类论之。但是,当今活跃于无锡地区的宣卷却仍然没有脱离其原本的仪式信仰语境,它存在于当地具佛教属性的“念佛”仪式之中,为该仪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保持了由佛头宣唱、信众“和佛”、法器伴奏的原初形式。本论文意图通过对无锡地区宣卷活动的考察,置宣卷行为中的音声于其仪式信仰语境,以获得对宣卷本质与意义的理解与认知。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文本体裁、仪式程序与宣唱习惯等方面概述宝卷(宣卷之文本)与唐代俗讲的关联,并沿着历史线索探究明清以来宣卷在江南地区的流传概况;第二章聚焦于地处江南腹地的无锡地区在清中叶以来佛、道、国家礼仪社会背景,继而探讨近代至当代无锡宣卷的发展阶段;第三、四章从对当今无锡“念佛”仪式的整体结构中展开对宣卷及其音声之现状的描述、分析与阐释;第五章则综合前文所说,进一步以局内执仪者的观念与意识探讨无锡宣卷的本质与意义。笔者认为:无锡宣卷的本质与意义在于它是植根于信仰仪式之中的仪式行为,其音声也是在“信仰体系”的覆盖下,具有信仰归属的仪式行为的产物,这也正是无锡宣卷与其历史本源一脉相承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