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依地酸钙钠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住院采用依地酸钙钠治疗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入选患者均有皮肤损害,且既往治疗方案(不含依地酸钙钠)对皮肤紧硬程度无改善或逐渐进展。采集依地酸钙钠治疗前后患者皮肤紧硬度评分、相关实验室指标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
56例患者接受了依地酸钙钠治疗,第一次治疗前皮肤评分19.57±13.23,第一次治疗后皮肤评分13.66±1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4例患者进行了第二次依地酸钙钠治疗,第二次治疗前皮肤评分20.21±17.14,第二次治疗后皮肤评分16.79±1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5);22例患者进行了第三次依地酸钙钠治疗,第三次治疗前皮肤评分17.95±12.76,第三次治疗后皮肤评分15.00±1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5);12例患者进行了第四次依地酸钙钠治疗,第四次治疗前皮肤评分16.67±12.60,第四次治疗后皮肤评分13.33±1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P<0.05)。四次治疗各次治疗前皮肤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1,P>0.05)。四次治疗各次治疗后皮肤评分与第一次治疗前皮肤评分比较,除第一次治疗后皮肤评分与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外,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56例患者治疗结束后总有效率83.93%(47/56)。56例患者第一次治疗后总有效率82.14%(46/56),34例患者第二次治疗后总有效率85.29%(29/34),22例患者第三次治疗后总有效率86.36%(19/22),12例患者第四次治疗后总有效率91.67%(11/12),四次治疗总有效率逐渐提高,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853,P>0.05)。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6/56),多因剂量过大所致,其中2例未予特殊处理,1例减量,3例最后1小疗程中停药。
结论:
1、按疗程采用依地酸钙钠规律治疗对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皮肤硬化具有近期疗效;根据体重和肾功能采用适宜的治疗剂量安全性良好。
2、远期疗效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