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微创治疗方案临床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anyang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系列食管症状和食管外并发症。腹腔镜微创手术在GERD的治疗中逐渐显现出优势,其存在多种手术方式,如: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Toupet胃底折叠术和Dor胃底折叠术,各有优缺点,但目前它们应用范围不明确,没有形成规范的治疗体系,尤其是几种形式对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疗效及年龄因素对不同手术方式的影响报道较少,国内对于该病的系统性治疗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针对GERD规范的治疗指南来指导临床工作。目的:通过对天津市南开医院于2011年4月—2014年3月微创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处理方式的疗效,对于不同程度、不同年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作出评价,为今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疗提供可行性的规范化治疗方案。方法:前瞻性研究2011年4月—2014年3月天津市南开医院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据美国胃肠内镜外科医师协会工作指南和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标准及Demeester评分选择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共276例,根据患者不同严重程度、年龄及治疗方式分组。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92例,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手术92例,腹腔镜Dor手术92例。三种微创手术方式全部进行了手术前、后胃镜、食管动力及24h食管p H监测,并进行随访评分系统评价调查。结果:术后随访3—45个月,平均21±1.8个月,三种术式均提高和改进了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压力和24h食管p H监测参数,术后各组患者烧心、反流、胸骨后疼痛、反酸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中年组以Nissen手术改善最显著,烧心评分从术前8.1±1.1降到术后0.9±0.4,满意度评分为9.1±0.7,较其他组有统计学差异。中度中年组、重度老年组以Toupet、Dor手术改善最显著,术后反酸、烧心症状改善明显且吞咽困难程度轻。中度老年组以Dor手术改善最显著,术后随访评分系统评价较高,烧心评分从术前6.2±1.1降到术后2.0±1.3,满意度评分为9.1±1.4,较其他组有统计学差异,但存在一定复发率。结论:三种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均能有效减轻胃食管反流,但需要选择适宜术式。术前评估患者食管和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食管运动功能,对于年龄<65岁,术前食管24h p H值监测证实为重度胃-食管反流(Demeester评分>100)且食管测压显示食管运动功能良好者实施Nissen胃底折叠术;对于年龄<65岁,术前检查证实为中度胃-食管反流(Demeester评分介于50-100)或年龄≥65岁,术前食管24h p H值监测证实为重度胃-食管反流(Demeester评分>100)患者实施Toupet胃底折叠术;对于年龄≥65岁,术前检查证实为中度胃-食管反流(Demeester评分介于50-100),或食管运动功能差者实施Dor胃底折叠术。通过选择不同的术式来保证长期有效的抗反流效果,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微博的概念及功能入手,主要阐述了政务微博的发展脉络及现阶段发展特征、政务微博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政务微博;作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2.4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103-03  一、微博的概念及
目的:通过观察丹参酮ⅡA对大鼠脑出血灶周Hes1、Hes5蛋白的表达的影响,及细胞凋亡情况,来观察丹参酮ⅡA对脑出血后神经细胞的作用。  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制作脑出血模型,将60
目的:观察杨氏瓜蒌丹参饮治疗高Hcy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化痰通络,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方法:纳入高Hcy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4例,按就诊先
[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是一组包括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无形态学及生化异常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