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从探讨语言与环境保护认知之间的关系入手,紧扣全球环境共治的时代要求,在考察中国环境保护话语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中国建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为建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的中国方案提供建议。环境保护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唤醒了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语言学问题。通过建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用语言清晰描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用话语明确人对于自然的态度,在环境保护话语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好隐喻,对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尤为重要。通过环境保护语篇分析,清晰展现了环境保护话语在激发读者环境保护热情、唤起人们环境保护共鸣中的语言魅力。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正以各种方式对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濒临失衡的地球》《空前的生态危机》《巴黎气候协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关注全球环境危机、倡导全球环境保护合作的话语文本,促成了加强环境保护全球合作的共识,凸显了关注全球环境危机的话语文本在推动全球环境保护共治中的作用。唯有将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建构置于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国才能在推进全球环境共治进程中掌握话语权,在全球环境保护各项议题的谈判中掌握主动权,从而在保卫地球家园进程中展现大国形象。环境哲学是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基础。环境保护的话语表达,应当重视探究环境哲学与环境保护话语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话语互动,实现从环境保护到社会正义的话语连接,实现人类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话语衔接。语言学则为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话语分析理论是分析环境保护话语的有效方法,生态语言学是理解语言和生态关系的理论源泉,为环境保护话语分析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框架。当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文学著作、国际性文件、法律政策、新闻报道、领导人演说等不断涌现,中国环境保护语言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建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的时机已然来临。尽管中国的环境保护语言呈现出多点开花的繁荣景象,但仍然存在着与全球环境保护话语的衔接不紧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话语传承不到位、对环境保护语言的运用不规范、环境保护语篇的科学元素不充足以及各类环境保护话语不协同等问题。建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既要放眼世界,也要立足本土。关键是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把运用好语言学理论作为一以贯之的技术主线,并着力强调话语规范、话语衔接、协同表达、连贯表达,提升话语传承、话语借鉴与话语甄别的水平。同时,要通过编撰《中国环境保护词典》、建设环境保护语言语料库、编写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释义本、加强环境保护语言人才的培育、建立环境保护语言评价与纠错机制等具体措施加以推进。本文以全球化为时代背景,以生态语言学理论作为环境保护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综合运用归纳分析法、例证法、学科交叉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展开研究。正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重点阐明语言对环境保护认知的功能和作用,旨在强调语言的运用与环境保护的认知过程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二章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环境保护话语的新内容与新特点,旨在强调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建构应当与全球环境共治话语实现有效对接和高度融合。第三章重在强调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把环境哲学推上了理论发展的新高度,是中国建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的根本遵循。第四章探讨了生态语言学在环境保护话语分析中的运用,阐释了建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的语言学基础。第五章就中国所展现出的环境保护话语现状及其特征进行分析,以求尽可能展现中国当代环境保护话语的概貌。第六章从全球视野、文化传承、语言规范、语言精确和语言连贯等视角,剖析了中国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建构的困难和问题。第七章以全球化为时代背景,结合中国环境保护话语的现状与困境,提出了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建构的路径与实施策略。第八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中国建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应当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与国际环境保护话语的有效衔接;应当以提升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来提升话语温度;应当从语体规范、句式规范、语篇结构规范等方面实现环境保护话语的协同表达与连贯表达;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中环境保护话语的研判与传承,以及对国外环境伦理思想的甄别与借鉴。建构中国环境保护话语体系这一宏大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本文的研究仅仅是勾勒出了全球化背景下环境保护体系建构的方向标和路线图,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还需要在环境保护话语的中外对接、古今传承、逻辑自恰、体系严谨、语言规范等方面做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