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开挖面变形分析及地表沉降预测与控制

来源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a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施工安全和经济角度考虑,准确预测隧道开挖位移是十分必要的。隧道开挖净空收敛理论无法解释新奥法施工中相对过大的地表沉降,这是因为新奥法无法反映施工过程中开挖面敞开造成的地层损失。本文采用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并结合北京地铁五号线暗挖隧道的现场监测,深入研究了隧道地表沉降变形预测与控制方法。   建立了考虑开挖面应力释放系数的地表沉降数值预测模型,该模型可模拟开挖面的应变状态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考虑实际施工情况,基于FLAC3D大型数值分析软件,采用四种开挖方案,在开挖面应力从1.0的释放系数以每次释放20%直到0.20条件下,计算得到了开挖面在不同释放系数情况下的地表沉降曲线、位移夹角变化曲线,以及塑性区体积变化曲线,并与现场监测沉降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采用混沌特征数重构隧道位移时间序列的相空间,输入到支持向量机网络,进行了隧道地表位移预测。该方法反映了隧道地表沉降监测数据的时间序列存在着混沌特性,从而避免了以往预测方法中确定影响因素的主观性。本模型充分利用了时间序列的非线性信息,能够预测地表变形的演化趋势,比一般的统计回归方法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更广泛的适应性。   为改善隧道开挖面应力状态以达到稳定开挖面的目的,进而有效控制地表沉降,在最大限度的不影响隧道施工前提下,提出了使用纤维增强树脂锚杆(FRP锚杆)对隧道掌子面正前方进行预加固的施工方法。采用现场监测数据验证了所提出的考虑开挖面应力释放系数的地表沉降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了开挖面变形及其对地表沉降的影响。为了将地表沉降控制在许可范围内,可以在施工中调整锚杆的数量和长度。以上控制方法不仅能有效地控制地表沉降,对施工的干扰小,而且可以实现全断面开挖,且施工费用相对经济。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钢产量的提高,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越来越多的被采用。组合结构通过抗剪连接件把混凝土和钢材连接在一起,发挥了两种材料力学性能上的优势,具有良
评价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较多。本论文根据SEAM沥青混合料的特点,提出了评价SEAM沥青混合料的试验方法:采用车辙试验和单轴贯入试验评价SEAM沥青混合料的高
学位
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作为钢管混凝土结构中的重要部位,有着构造型式多样化、受力复杂等特点,也存在着研究成果不系统、节点力学性能与施工便利性不能两全等问题。研究开发受
道路雨水径流减排和污染控制是目前城市雨水管理和环境改善的重要方面,本研究选择渗透铺装和渗滤边沟两项关键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试验,对渗透铺装目前常见五种基层作法
带高位桁架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因其结构形式在竖直方向上不规则,所以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性较为复杂,需要进行研究。另外,此种结构的构造和施工较为复杂,实验研究及实
变电站作为整个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遭遇地震破坏,将导致整个电力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不但会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和惨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影响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由于石油开采工业形成的石油污染土壤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其治理迫在眉睫,而生物修复因其突出的经济性和高效性,已经发展成为最具潜力的石油烃治理技术。但石油烃的生物可利用性低是限制其生物降解的主要因素。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是提高其生物可利用性的一个有效方法。生物表面活性剂能够增大石油烃等有机物的溶解度,并能改善细胞表面的性质从而增加传质速率和生物可利用性。本研究从石油污染土壤中
本文在损伤理论的基础上,合理的构建了土体的损伤变量和损伤函数。利用已有的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将损伤函数与FLAC3D内置的摩尔-库仑本构模型相耦合,得到损伤理论的本构模型。
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易扰动土的变形与强度测试机理研究”而开展的研究工作,研制开发了自钻式原位剪切旁压仪,探讨了多级加载方式下,一次试验同时获取土的变形与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