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wbi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十一五”规划将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主张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以来,各级政府纷纷规划建设城市群。但是在实践中,更多的通过城市范围的扩张或城市数量式的组合来规划城市群,而不是在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发展城市群,认识误区产生的政策偏差可能带来极大的效率损失。所以,需要进一步探究处于转型和发展双重阶段的城市群形成机理和演化过程,重新认识地方政府与市场微观主体在城市群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以城市群形成机理为研究对象,特别是对处于转型和发展双重阶段的发展中大国城市群形成机理和一体化过程进行研究。在重新界定城市群内在规定性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群形成机理的企业区位选择假说、产业演化假说以及基于地方政府竞争的制度变迁假说,以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与地方政府竞争模型为基础,分别从企业区位选择、产业演化与制度变迁三个层面对城市群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对上述理论假说进行了验证。通过上述研究,论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第一,城市群的本质是区域一体化在城市空间形态的表现。城市群不仅具有同城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而且具有功能一体化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还具有完善的协调机制和区域治理结构。城市群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基础设施同城化、市场一体化、功能一体化和利益协同化。第二,城市群形成是企业区位选择、产业演化与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过程。城市群形成的企业区位选择机理表现为,生产组织的演变及网络化导致企业部门在空间上分离以及企业区位再选择,企业总部与制造部门的集聚扩散形成城市群生产网络,与此同时城市功能发生转化,出现了城市功能分工的格局。城市群形成的产业演化机理表现为,企业区位选择基础上的集聚扩散进一步促使不同产业区位分布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城市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程度,实现城市群功能一体化,其在空间结构上的反映则表现为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FDI促进了城市群产业区位和产业结构的演进速度,使城市群生产网络日益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体系,并促使城市群中心——外围空间结构向圈层结构转化。城市群形成的制度变迁机理表现为,基于政府竞争的制度变迁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群市场一体化以及城市群利益协调化,而且能够促进城市群基础设施同城化、城乡协调发展。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一是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基于区域主体行为的一体化分析框架,通过企业区位选择、产业演化以及制度变迁三个层面对同时处于转型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二是基于功能分工角度来衡量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改变以往研究中从城市间产业分工衡量城市群一体化中的偏差以及对产业同构现象的认识误区,更准确地反映城市群一体化的程度,并从生产组织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城市群从产业分工向功能分工的转化过程,主张从城市群功能分工的层面促进城市群形成与一体化进程。
其他文献
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茶树菇(As-1)子实体多糖,滤纸片法测定多糖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茶树菇多糖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00mg/mL茶树菇多糖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
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我国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具有后发优势“。十一五”期间,既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又要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
关注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马克思交往理论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交往范畴是我们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视角。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童叟周知。这篇小说揭露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告诉人们资本主义的所谓“自由竞选”、“民主政治”不
研究脂质体介导绿色荧光蛋白转染人脐血内皮祖细胞的方法的可行性,观察细胞荧光表达情况、转染效率及转染对细胞的影响。体外分离诱导培养人脐血内皮祖细胞(EPCs),用阳离子脂
本文针对日益严峻的配电网负荷波动,根据电网中存在可以利用的储热与电池储能装置的不同削峰填谷特性,分析并总结了电网储能与电池储能的单独与联合应用现状。
<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
开设打击乐课程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品位和修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着重要价值,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为例,在提倡和谐
心律失常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脏疾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已经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而长期以来,有效治疗心律失常是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的薄弱环节。目的:1.研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1是联合国倡导的一项保护被害人2权益的刑事和社会政策,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得到立法确认,国内一些地方司法机关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首先对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