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的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还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执行的土地改革政策的延续,更是一项获得农民支持、巩固农村阵地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收集和研究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中不同阶级成分农民的口述资料,从农民的视角重现土地改革历史,研究农民生活变化,分析土地改革过程,考察阶级意识的产生。阶级意识是不同群体通过对不同阶级的自我认知,反映出不同群体特殊地位和利益的群体意识。阶级意识属于政治意识,存在的前提是有阶级。本文以河南省商丘市睢县陈岗村10位不同阶级成分的农民为研究个案,采用深度访谈、文献梳理的方式,通过大量口述史资料,力图重现土改情形,分析土改时期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农民阶级意识的形成。传统农民社会中存在四种关系:劳动者和非劳动者、借方和贷方、出租方和承租方、经营者和非经营者,这四种关系反映了农民之间的四种不同联系方式。这四种联系方式虽然产生了社会分层,但是传统农民社会农民之间“和谐”相处。传统农民社会的社会分层已经存在久远,对那一代人影响很大,如何保证农民的参与度,使其不受传统社会思想的影响,是成功进行土改首先要解决的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农村首先成立了相关的组织,其次是以组织为基础开展活动,再次就是进行阶级意识教育,最后通过“划阶级”完成了农民的阶级意识培养,调动了农民的政治参与度,建构了农民政治身份,使农民获得了阶级意识。通过研究可以得出通过农村的土地改革重构了农民政治身份、颠覆了农民政治地位、调整了农村社会结构。